要不是我娘, 我和两个弟弟不一定能平安长大。
——田大郎
楚云梨睁开眼睛看到了熟悉的帐幔,耳边似乎还有悲痛的哭声。
她侧首看着年轻的余青琳含笑渐渐地消散, 打开玉诀, 余青琳的怨气:500
田大郎的怨气:500
田二郎的怨气:500
田三郎的怨气:500
善值:112660+4000
这一次的善值比较多,兴许是几个孩子都愿意做善事的原因。
楚云梨身子一沉,已经站在了农家院子里, 周围人挺多的,面前就是堂屋, 一个绑着大红色抹额的四十多岁妇人, 正含笑和坐在主位的六十多岁老妇人说话, 边上还有两个三十多岁的妇人, 眼神挑剔地四处打量。
而她身后的院子角落, 一个十六七岁的一身布衣的年轻男子和一个妙龄姑娘正羞涩地低声说话,两人虽站得远, 但看得出气氛暧昧。
这情形,已经很明显了。
要是没猜错, 那边的一对男女正在相看。并且,似乎看对了眼, 无论是屋子里还是院子角落的气氛都不错。
楚云梨低下头就看到手中端着的茶水和茶杯, 余光还瞄到袖子上粗糙的布衣,衣衫陈旧宽大,有些不适。
“元儿,杵在那里做什么?赶紧把茶水端进来,别怠慢了客人。”出声的, 是站在主位旁的三十多岁妇人,话落,对着边上众人笑道,“别看她十五岁了,脑子就是木,做事都要催!笨得很!”
笨得很的楚云梨:“……”要是笨的人,怎么会有怨气?
如果原身真笨,也轮不到她来了。
当下也没反驳,楚云梨信步踏入,先给那红抹额的妇人倒茶,“大娘喝水。”这位一看就知是媒婆,最是不好得罪。
喜婆笑了,接过茶水,赞道,“挺好的。”看向那主位上的两人,道,“姑娘大了,说话得注意,你们是随口一说,但要是外头有人当真了可就不好了,影响姑娘婚事,哪怕她是侄女,有门好亲,她过得好,对你们也好,是不是?”半真半假玩笑的语气。
妇人不甚在意,“我养她一场,没想她对我好,只要能自己过好日子,我也算对得起她爹娘了。”
这么几句话,楚云梨算是听出来了,原身爹娘似乎都不在,全靠这位不知道是伯母还是婶娘的人养大,以后还得做主她的婚事。
没有记忆实在太被动,楚云梨倒茶的时候,都还在猜测着称呼,好在唤她进门的妇人大概是嫌弃她,亲自接了托盘,吩咐道,“后院的菜地拔草去!”
真的是理所应当,顺口得就跟吩咐丫鬟似的。
楚云梨也没反驳,退了出来。直接去了后院,蹲在菜地里,她手中捏着一把草,闭上了眼睛。
脑子思绪放开,怨怼不甘种种情绪,冲击得她微微皱眉。
原身崔元儿,出身冀城辖下的玉兰镇,别看这镇子名字好听,但这镇上的人大多穷苦,玉兰镇足有十几个村子,远的能走上一天,崔元儿所在的三里村就是其中一个,因为离镇上只三里而得名。
崔元儿六岁的时候,他爹就在去山上干活的时候摔了一跤,干活的人摔跤正常。但他爹就是那么寸,头磕着了石头,当场头破血流,才回来没多久就死了。
不过一年,她娘就回了娘家,然后改嫁了。
村里人都说,崔元儿命不好,但也好,命不好是她自小没了爹娘,命好是因为她有个贤惠的伯母,愿意养着她。
但其实呢,崔元儿娘改嫁的时候,她已经七岁,七岁的孩子在农家,打扫做饭,那是能抵半个大人用的,吃的是家中最差的,病了全靠自己扛,就是这样如野草一般,自己长大了。
十五岁那年,家中开始操持她三个堂哥的婚事,本来呢,都是在各家寻摸一个合适的勤快些的姑娘,娶进门也就是了。但耐不住崔家儿子多,足足三呢,就是普通聘礼,三份置办下来……都娶合适的姑娘,对于崔家来说很难。
祖母张氏和伯母小张氏都愁得不行。
但没多久,转机就来了。
小张氏去求喜婆帮着说亲时的路上,捡着了一个包袱,包袱皮就是绸缎的,正好放在路旁。
小张氏当时脑子一热,冲动之下把包袱一捞,直接就去了不远处的林子里,打开一看,除了里头点心和瓜子等走礼的东西,还有足足十两银子。
当时她第一个想法就是,有了这些银子,儿子的婚事不用愁了,甚至因为这些银子,她还能仔细挑挑人选。
本来她去喜婆家中是有些忐忑的,但有了这些银子,她感觉就有了底气,随便把包袱皮往林子里一塞,揣着点心瓜子就去了喜婆家中。
谈及婚事时,除了那些礼物外,她大方的先给了喜婆三钱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