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关于马谡的这个推测,能合理解释其为什么舍弃山谷,选择在山上扎营,因为不是他不想,而是做不到。
马谡能成为一军之将,被委以重任,要真的是不通常识的庸才,也只能说诸葛亮实在不适合当军师。
史书很多记载,都显得极为荒诞而不合理,马谡便是其中一例,所以李世民才有了史家鲜有知兵之说。
诸葛亮的误算,是魏国的出兵速度比预料的快得多,尤其是张合的表现超出了他的谋算,张合以超常发挥的行军速度,提前赶到战场击败了马谡。
这种情况下,马谡以急行军八百里的疲军阻据张合,其实换做蜀国其他大部分将领,也是很难赢这一仗的。
毕竟史载马谡兵一万,张合兵五万,虽然张合军可能没有全到,但其骑兵是到了的,彼时马谡还在安营扎寨,猝不及防之下被张合突袭成功,失了街亭。
蜀国打败仗的人很多,也没见砍了谁,马谡真正的死因,是他大败之后,害怕之下畏罪潜逃。
这才是违背了军纪,谁也救不了,导致诸葛亮不得不杀马谡的真正原因。
最终结果是诸葛亮第一次伐魏事败,逼得诸葛亮用了最为行险的空城计退走。
诸葛亮不是不冒险,他逼不得已的时候,比谁都会冒险。
袁熙也理解诸葛亮的这种心态,事后复盘巢湖之战,确实有许多不如人意处,除了诸葛亮初次用兵尚显稚嫩外,也出了不少意外,比如太史慈没有找到周瑜,从而导致未尽全功。
诸葛亮将其归结于自己太过行险,也不无道理,但袁熙和陆逊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只不过诸葛亮对自己要求太高了而已。
谁都不是生来就会打仗的,一个合格的统帅,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填进去不知道多少条人命才能成为一代名将,更不用说诸葛亮现在是个二十不到的年轻人,而袁熙要做的就是尽量缩短这个过程,让诸葛亮尽快成长起来。
现在死人,是为了将来少死人,毕竟这个乱世之中,任何一方想要速战速决,一锤定音,还是太不现实了。
袁熙又安慰了诸葛亮两句,说道:“我若是打袁谭,会不会对兖州形势产生影响,曹操会不会趁机反攻冀州?”
“要是袁尚顶不住,那可就等于是回到起点了。”
诸葛亮思忖一下,回道:“我也无法确定,毕竟对面有自己的考量。”
“但换做是我是曹操,趁机再攻荆州,甚至和袁谭合兵攻打徐州,也都是选择之一。”
袁熙猛然一惊,“我想到过前者,但是对于后者,却还真是考虑不多。”
“若真的是这样,三个月之后,我可能要同时面对曹操和袁谭的主力?”
诸葛亮点了点头,“没错,所以三个月的时间,实在有些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