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眼眸似是有闪光,朗声道:“商君论帝道,王道,伯道。”
赵姬来了兴趣。
“何为帝道?”
“奉行黄老之说,帝无为而治,顺应民意。”
帝道与后世的帝王之术,或者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区别。
真正的帝道,源自黄帝与老子之说。
也被统称为黄老之说。
帝道,其实并不是单指一个人。
而是一种绝对的,类似于乌托邦的净土。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就如同五帝一样,实行禅让制。
例如舜禅让于禹。
谁有能力,谁就领导。
没有绝对的管理者。
也没有例如衙役之类的执法者。
帝遇事,与臣商,亦与民商。
大家互相商量,心往一块使,劲往一处用。
开辟一个天下为公,没有私欲的乌托邦世界。
这便是帝道。
商鞅第一次面见秦孝公时,便向秦孝公推荐帝道。
结果被秦孝公当众赶走。
对于帝道,有些可以借用。
但要完全遵守,赵姬绝对会嗤之以鼻。
民尚未开智。
不通治理,不精国事,不晓天地。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若让民治,只会分裂,再分裂,最后一团糟。
永远都不要指望所有人都同意一个观点。
也不要认为所有人都拥有正常人的认知与智商。
或许有帝道实现的时候。
但绝非是现在。
赵姬看向嬴政,“何为王道?”
“王道奉行儒家学说,以仁德,礼制治世。”
灭亡的周朝奉行的就是王道。
有严苛的阶级划分。
王之子为王。
君侯之子为君侯。
王为核心。
士族公卿为臣辅之。
构建道德框架。
以礼乐文化作为核心约束所有人。
让所有人必须遵守这套框架。
这便是周礼。
君有君礼。
臣有臣礼。
民有民礼。
后来因此衍变出三纲五常,四端五伦,四维八德。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