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情还没完,这时土默特和喀喇沁两部的首领又来了,和皇帝一顿哭诉如何被叛军欺负,现在叛军被大明军队打败,可真是来的太及时了。不光不能走,还得求着留下来帮他们看家,生怕哪天叛军再来报复。
皇帝心善,看不得天下人受苦,哪怕不是本国子民也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不,大明自己掏银子派军队去帮蒙古人看守归化城了,这就叫格局!
光听名字就知道皇帝有多仁义,维和部队,取维护和平之意。从古至今只听说军队杀人夺国的,谁听说过军队还能维护和平
但经过《半月谈》的马主编一解释,立马就茅塞顿开了。他是这么说的:刀能杀人,也能救人,决定凶吉的不是刀,而是拿刀的人。
军队在别人手里就是争权夺利的工具,除了祸害百姓还会耗光国帑,到了景阳皇帝手里则变成了福气,一边开疆拓土一边维护和平。
最重要的是不加赋税也不重徭役,还能创造很多财富。比如要在归化城建毛纺厂、石灰窑,招工的告示已经在报纸上登出来了,工钱至少比天津州高一倍。
再比如归化城也要开互市了,关内的汉人可以组成商队北出杀胡口,带着布匹、药材、茶叶、丝绸去搏一份富贵。两百里路而已,除了毛皮、宝石之外,活牛活羊也可以成群赶回来,入关之后价格立马翻番。
关内的汉人是高兴了,一边祈祷景阳皇帝多活几年,一边划拉着手里的财货,看看能不能借归化城的东风搞点生意,也让家里多收入些。
可漠南的蒙古人就有喜有忧了,土默特和喀喇沁部自然不会率先反对大明军队入驻归化城,就算心里对大明皇帝的决定有某种不详预感,残酷的现实也让他们只能先倒向大明这边。
但其它部落就没这么多顾虑了,鄂尔多斯部率先表达了立场,在其大台吉察沙克的率领下集结了上万兵马,大举南下,连续攻击了河曲到榆林,以及宁夏前卫把守的多处边关。
当地将领早就得到了预警,全部厉刀秣马严阵以待,双方各有死伤平分秋色。但大明边军是以逸待劳,鄂尔多斯军队则要长途跋涉,打不动只能撤。
眼见武的不成,察沙克又耍起了无赖。派遣使节前往榆林卫,当面向总兵萧如薰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释放被俘的鄂尔多斯士兵;第二,退出归化城;第三,赔偿鄂尔多斯部的损失。
至于说鄂尔多斯吉囊额璘臣为什么会率兵出现在兴和城,察沙克的使节说那里是土默特部的领地,鄂尔多斯部与土默特部交好,互相走动不关大明的事。
榆林卫总兵萧如薰对游牧民族这套把戏了然于胸,可他做不了大明朝廷的主,面对气势咄咄逼人的鄂尔多斯使节,硬也不是软也不是,只能派兵护送其入京交予兵部处置。
结果使节千里迢迢进了北京,非但没见到相关部门的官员,还被锦衣卫看管了起来,连内城都不允许进,只准在离城三里多的一座破庙中等候圣旨。大鱼大肉更是没有,院子都不准出,一天一顿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