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历史课讲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期中发生的文学故事,核战争的爆发摧毁的不只有无数人的生命,还有人类长久演变过程中的珍宝——文化。
古迹被毁于一旦,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与博物馆都化成了尘烟,这对人类的文学进程是一种致命打击,于是出现了那么一批人,他们自发的组织在一起,去搜寻还有可能存在的书本,去补充幸存的知识库。
也正是因为文学的发展有一段时间停滞不前,在各个政府大楼建立后,人们生活基本安定,相关部门便号召有才能的文学家进行文学创作,弥补知识库的欠缺。
“2100年,出现了一颗文学巨星,大家不知道她的真实名字,只知道她的笔名是板砖剁辣椒。”历史老师站在讲台上,她是个严肃的人,十分有威望,学生们都老老实实的听,不敢发出多余的动静。
说起来,板砖剁辣椒也是个十分有天赋的人,她的第一本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了年轻人的精神粮食,但没过多久,争议声传来,有人晒出了自己的手稿,板砖剁辣椒的作品从文名、文案,哪怕是人物心理描写居然都和这份手稿有相似的地方。
板砖剁辣椒一开始只说是无意借鉴了点内容,连夜修改文章后,便又改口说根本没有相似的地方,她清清白白。
2100年,奉行的还是21世纪的着作保护法,两篇文章没有连续性的一模一样,所以不被定义为抄袭。
但后来也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板砖剁辣椒一夕之间在互联网消失,只有未更新完的作品还留在网页上,进入22世纪后,着作保护法做了修改,如板砖剁辣椒这样的争议也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历史老师做了总结,“这就是改变了着作保护法的事件,现在的检测仪器都是智能AI,可以从表面剖析作者的思维逻辑,如果发现思维逻辑高度相似,那么就会被判定为要将模仿的一方进行驱逐。”
有同学举手提问,“老师,几十年前那么红的人就消失了,这件事没有人调查吗?”
老师回答:“那是治安队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学习文学史的演变过程就够了,记住了,新的着作保护法是在 2105年出现的,这是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