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只蜜蜂嗡嗡飞了过来,停在林渔面前的一朵红花上。
林渔屏息,低头看向花蕊上的小虫。
其实他对冷血动物和复眼、多腿动物都敬谢不敏,每次看见它们都会忍不住起一身的鸡皮疙瘩,离得越近越发毛。
但眼前的小虫却完全不同。
全身长度大概有2cm左右,通体纯白,尾巴尖儿还微微透光。
随着头在花蕊上一点一点,整个身体也像跷跷板似的前后点动,本该突出的复眼和身躯融为一体,变得憨态可掬、玉雪可爱。
林渔毫不怀疑,如果它停在那儿不动,很容易就会被误认成一件美轮美奂细节满满的装饰品!
有人会不喜欢昆虫,但很少有人会不喜欢玉蝉吧?
林渔现在就是这种感觉。
“这蜜蜂真不一般,工蜂就有这个个头,蜂王起码还要大一圈!”许臣直起身子赞叹道:“这个要一天才能拿出去养吧?”
“对,24小时之后。”
林渔对白玉蜂的资料记得很清楚,叮嘱:“等这批人安顿好之后,就让牧山开始提前准备,需要什么、缺什么都及时反馈,等明天这些白玉蜂一成熟就直接提走,我想尽快看见产物。”
“好,我回去就安排。”
虽然白玉蜂在养殖区能更快更好的繁殖、产出蜂蜜,但林渔还是执意要把它们大部分放到外面养殖。
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闲的没事干或是没地方安置多余的牧民、给他们找点事儿做,而是为了长远的打算。
将来他完成任务或者离开后,黄土地、养殖区这些当前位面科技无法解释的东西都会随着一起消失,但建筑和改良的物种只要照顾的好、适应当前的环境,就会一直一直长久的存在下去。
如果白玉蜂能在外界成功养殖,并且产出超出平均水平的蜂蜜或其他产物的话,就能被做成客栈的一张名片。像某地的荔枝一样,只要一提起,别人就能想到那个地方。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
只要客栈保留特色,旅游和特色物产两手抓、两手都硬的话,将来的发展肯定能更稳更长久。
换个人也能继续经营下去。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交代好白玉蜂的事情,许臣带着一百多个牧民和压缩蒙古包离开了。
这些人里只有40个是评分达标的牧民,其余都是各自带着家庭成员。年龄有大有小,但基本都以家庭为单位,甚至有爷孙三代人的,加加减减组合一番,只用了32个蒙古包。
林渔手里还剩28个,牧场那边虽然已经种了整整四个地块,将近两万五千亩草场,但一大半还在生长中。由于是从客栈往县城方向开的地,所以就出现了一种比较搞笑的现象——
越靠近客栈的部分草场越葱绿,而越朝外的方向就越矮小,从上方俯瞰,客栈就像建在一个地中海秃顶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