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睡觉。”蔷花随口回了一句,瞥了一眼李三娘背上的背篓和手里的锄头,说道:“挖笋直接去竹林就行。”
李三娘摇摇头,“那不行,这是你家的山,一句招呼都不说就来挖,那我们成什么人了。”
说着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钱和一个小本本递给蔷花,“这是村民们卖笋的钱和账本,该分给你的那一份,一共三千七百八十九块五,你数数。”
依兰村是一个大山里的小村子,五年前的主食都还是土豆红薯玉米,直到政府扶贫,为依兰村不肯离开的少数村民们修了一条五十多里,蜿蜒的环山水泥路,这才让村民们更轻松地将村子里的农产品卖到市集上去,换取钱财,吃上了大白米饭。
蔷花没接账本,伸手接过一叠钱,也没数,顺手放兜里,“走了一路,进来喝杯水再去竹林。”
她现在的居住的房屋一边临水,一边倚靠一片绵延上千亩竹山,这一切都是她来了这个世界之后拥有的。
而李三娘给的这些钱,就是村民们从去年十月份到现在为止在她这竹山里挖笋挣的钱。
除了蔷花之外,村民们也有山头,不过山头能开田的都开田了,不像蔷花这样,还保持着山头原来的模样。
老实说,种田是真的不赚钱,以往没修路的时候,村民们种田一年勉强一家人温饱,过年吃顿肉都算是家里今年有结余。
加上村里小孩子们上学也是一件难事。
依兰村太偏僻,离最近的村子就得五十多里路,也没幼儿园一说,就是村里识字的老人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勉强认字。
到年纪了直接去附近的村子上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再大一点,就得去县城里上四年级以上的学级。
而且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得住校,不然五十多里的山路,每天来回,简直不敢想这些孩子们会有多绝望。
直到后来,政府扶贫到依兰村,给依兰村的村民们在县城附近分房子搬家,迁户口,这才算给依兰村的村民们带来了新希望。
虽然说名下再也没有田地,除了安家费之外的钱需要外出打工获取,但依旧有不少人高兴不已。
没种过田的根本不知道种田的苦。
比起背朝天在地里干活,二十出头便累弯了腰,一年到头温饱都勉,还没有结余而言,能够挺直腰板或者坐着干活,还包吃包住,在村民们看来,已经很幸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