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大秦:开局成为墨家钜子> 第一百七十一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一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 / 2)

谷鎴

江寒放下了手中的杯子,杯中的茶水温暖,握着杯子的手也要暖和了许多。

“我想带虔儿和渠梁去游学。”

秦献公闻言一愣,虽说诸国士子经常游学,但嬴虔和嬴渠梁毕竟是公室子弟,身份特殊。

江寒看出了秦献公的犹豫,无奈的笑了一声:“君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秦献公想了片刻,点了点头:“也好,要不要派几个甲士,保护你们的安全。”

江寒拍了拍腰间的佩剑,对着秦献公拱了拱手:“君上安心,有我在,秦国境内没人能伤得了二位公子。”

秦献公这才想起来,江寒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书生,而是墨家学派的钜子。

墨家学派天下显学,义剑诛暴,兼爱救世,乃近百年来天下最强大的学派,他身为墨家钜子,自身实力自然不会弱,自己的担忧有些多余。

“那便有劳先生了。”

……

第二天清晨卯时,江寒与徐弱带着嬴虔、嬴渠梁一行四人,离开了栎阳城。

他们这次没有骑马,江寒知道,马虽可以代步,但在穷困的山乡,一则是快不了多少,二则是草料负担难以解决。

徒步而行对于江寒与徐弱来说,本来就不是新鲜事,而且踏勘的又是一个准备长期扎根的国家,兴奋而愉快,丝毫没有苦不堪言的沮丧情绪。

对于嬴虔、嬴渠梁来说是苦了一些,但却是值得的,了解民间疾苦,能让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深访山野,可以让他们为政之时能有明澈的思虑。

他们的行程首先向西,其次向南,步入神农大山的墨家总院。

入秦以前,江寒仔细研读了能找到的一切有关秦国的典籍,对早秦部族的坎坷足迹有了深刻印象,知道偏僻的西陲正是秦国的根本,秦国的根基在西方,在泾渭上游的河谷地带。

当年秦部族东进勤王,就是从陇西的河谷地带秘密开进的,秦人本是一个古老的东方部族,从殷商始,奉命西迁,成为殷商王朝抵御西部戎狄的主要力量。

殷商灭亡后,秦部族作为先朝遗族,分散流亡。

其中的嬴氏族群,在西部边陲的戎狄海洋里浴血奋战,夺得了泾渭河谷半农半牧。周穆王时代,迁到北方赵地。

秦部族出了个驯服烈马且有驾车绝技的造父,北方秦族方得在西周王朝初露端倪。

周孝王时期,西部秦族为周室牧养战马有功,被封了一个不够诸侯等级、只有三十里地的“附庸”小邦,头角终于露了出来。

三代之后,戎狄屡犯中原,西部秦族重新被起用,首领秦仲被封为周天子的大夫,率领秦族抗击戎狄,秦族锋芒再现,秦仲却不幸战死,戎狄退却,秦部族再次被遗忘。

数十年后,周幽王失政,戎狄大举占领镐京,杀死幽王,焚烧镐京,周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太子宜臼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再次想起了戎狄克星秦部族。

于是冒险西进,亲自求援。

秦人首领秦襄亲率五万剽悍善战的骑兵东进,一战将戎狄击溃驱逐,又全力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

秦部族对周王朝的再造大功,终于使它成为继承全部周室王畿的大诸侯国。

像这样脱离中原文明,在西部边陲独自发展数百年,即便是当今最强大的魏国,也未必能够做到。

唯其如此,秦国的封闭,秦国的孤立,秦国的穷困,秦国屡败于东方而没有灭亡的原因,应该都可以在西部找到踪迹。

江寒正是想带着两位公子到秦国西部老根上,看看能否找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

几人一路上边走边问,风餐露宿,整整十天,才走过了秦国旧都雍城,走到了数百年前秦部族被封为“附庸”的山间盆地。

这里再向西走三五十里,便是两山夹峙的陈仓险道,也是当年秦穆公对付戎狄的咽喉要塞。

当一行四人来到陈仓口山巅,已是夕阳将落的时分,茫茫群山的沟沟壑壑均被染成了金色,沟中可见民居点点,炊烟袅袅,山岭石面裸露,一条小河从沟中流过,两岸乱石滩依稀可见。

陈仓,原本是一片山的名字,扼守在关中、陇西、汉水地区的三岔口上。

古人说,黄帝曾在这里建都,当时叫陈。

后来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大战后东迁而去了,数千年沧桑,这里又回到了莽苍荒野。

渭水东来,越过陈仓山便进入了渭水平原的狭长脖颈,汉水地区要北上,也必须先越过大散岭,再越过陈仓山,才能进入渭水平原。

而从渭水平原无论是去陇西还是去汉水,陈仓山都是必经的咽喉之地。

西周时期,陈仓山和大散岭是扼守巴蜀和西部戎狄的重要关隘,当时只在大散岭建了散关,一并守卫大散岭和陈仓山。

传说的老子要出关西入流沙,被关令尹喜强留请著书,因而写下了不朽的《道德经》。

那个关,便是大散关。

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国成为渭水平原的主人后,由于汉水流域大部分属楚国土地,所以大散岭的散关依旧是重要隘口。

而陇西本是秦人的老根基,所以扼守在陇西与渭水平原脖颈处的陈仓山倒一直没有建立关隘,而只有一座驿站。

通常商旅之行,都是在陈仓驿站养足精神,而后或西出陇西,或南下散关入楚入蜀。

其时正是秋日,山野沟壑却难得看到几株绿树,映满眼中的不是青白的山石,便是一片片的黄土。

山沟中时有“哞——哞——”的牛叫声回荡,山岭沟壑倍显空旷寂凉。

江寒站在岭上遥望,不由得沉重地叹息一声,这是他走遍列国,所见到的最为荒凉贫瘠的地方。

应当说,这还是老秦人最早的根基之一,肯定还不是最穷困的地方,也就是说,秦国还有更多的穷山恶水,更多的不毛之地。

腹心地带的渭水平川他已经大体看过了,那是一种本该富庶的贫瘠。

那么这里已经是真正的穷困了,可是竟然还有比这里更为穷困的地方,秦国可真是满目荒凉的穷极之邦啊!

这样的国家,要变成漫山苍翠遍野良田遍地牛羊民富国强的强盛之邦,任重而道远。

暮色降临,江寒一行人沿着石块夹杂着土块的荆棘小道走下沟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大约有三四十户人家,秋收时节,村里的男人们正点着篝火在山脚下的打麦场中打麦。

见来了生人,走出一个身形佝偻的老人,边走边咳边嘶声问:“你们是谁?”

江寒拱手笑道:“老伯,我们是游学士子,迷了路,想投宿一晚,行吗?”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