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的核心就是发动机。
这玩意就跟芯片一个意思,如果你掌握了自主制造技术,那么一个发动机的成本也就那样。
但要是你没有这方面的制造技术,全靠购买现成的发动机,回来自己组装的话。
国产发动机自然更有性价比,但国产的你根本买不到,得优先供应那些国营汽车厂。
再加上,等明年新政策落实,逐渐取消购车用票之后,国家还会整顿一番汽车相关产业,让得国内有限的资源,优先供给给一些大厂。
从而让汽车的整个产业链变得更加规范。
要是只等国内的资源配给,怕是厂子还没开张就得黄掉。
所以,秦安要建立汽车厂,便只剩两条路了。
全部都靠进口,进行杂牌、贴牌组装。
或者,招募人员,进行自主研发。
前者是当下的一些车企所选择的道路。
虽然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价格只能任由别人叫喊。
明明成本可能就几百块钱的发动机,进口价就得十倍几十倍的翻滚。
但即便如此,企业还是有的赚的。
而且还赚得不少。
这就让不少车企有些沉迷其中。
之后所考虑的,也仅仅是引进对方的生产线,将他们的技术买进来,而不是想着要搞自主研发。
这就导致了未来几十年,路上跑的基本都是合资车。
若非新能源车的兴起,国产车甚至连弯道超车的机会都没有。
秦安有钱,似乎用买的要更划算。
东西一到,立马就能投入生产。
而且,以他的资本,绝对能将这些汽车部件的价格,谈到比大部分企业更低的地步。
以这样的方式进场,他的车企可以轻松就咬住大片的国内汽车市场。
但,正因为他有钱,因为他的产业种类多。
所以,他并不需要急着要求某个产业快速盈利。
甚至到不盈利就活不下去的地步。
他是有资本去搞研发的。
至于眼前的大好市场,晚点时候抢占罢了。
而且,哪怕在燃油车这方面,他们迟迟没有产出,他也并不需要担心。
大不了,直接推出新能源车就是。
燃油车的技术有可能追不上,但新能源车,尤其是智能汽车这块,他们是绝不会输的。
未来的一场海湾之战,让国家意识到了电子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