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的关键部件乃是一个能够聚风助燃的风袋。唯有有了风袋,薪材方能燃烧得更为充沛,窑内温度也得以提升。
然而苏晓此行并非只为一时之需,他的目光长远,还需为将来炼制灵金打下根基。眼前的这座粗糙土窑自然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那时必定要建造一座耐高温的火炼砖窑,其所需的炽热程度远超炼陶所需。
风袋在神州乡村虽寻常可见,无非是木质箱体配合活塞及进出风口的设计。然而在这个时代,制作起来却颇有些难度。小小的一个风袋,苏晓与公输二人竟耗费整整一日功夫才最终制成。
而且,由于手中仅有柴刀这一件工具,风袋的木板不得不做得异常厚重。为此,组装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部族之中并未有铁钉这类物品可用。外部构造尚可通过巧妙的榫卯结构予以连接固定,内部的进风口则复杂得多,二人只能先仔细地标记位置,再一点点凿出孔洞,最后用硬木削磨成形,充当钉子揳入其中,这一番操作耗时耗力,令人疲惫不堪。
试验过后,虽然风袋外观并不雅观,但拉动起来还算顺手,特别是在苏晓为其涂上一层油脂润滑之后,风袋的整体通风效果已然相当流畅。
为了防范风袋遭火焰损毁,同时为了提升供风效能,苏晓又亲手塑造了一枚风喙,径直置于正在熊熊燃烧的窑炉之内。此物构造简易,即使仅能一次性使用,他也并无太多不舍。
夜幕降临,苏晓向那仍旧旺盛燃烧的窑炉添上一把柴火,期待它能烧得更久一些,窑壁也会因此而更为坚固耐用。
完成此事之后,二人便返回了部落。今日的部落里比往日更加热闹非凡,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部落成员们络绎不绝地提着满载鱼类的竹篓回到部落,看来昨日投放的地网捕获颇丰。
一番清点之下,总共收获大约三十条鱼,换算到每一张地网上也有三条之多。这样一来,每日捕捞到的鱼已足够满足部落日常生活所需,再加上妇孺们在外采撷的野生果实,近几日,部落已经开始正式实行两餐制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