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救大明王朝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引导这股思潮,让它破茧成蝶,开出更绚烂的花朵。
实际上明末的经济问题只是表相,内在是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个体主义思潮与封建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能挣钱的都是信奉资本主义个体至上的思想先进,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群体。
比如:海盗商人,敢于突破户籍制度走出去的人,敢于突破思想禁锢经商的人。
挣不到钱的,多是受封建专制主义荼毒的群体。
比如:农民,死守耕读传家教条的读书人,以及死守户籍制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所谓的党争,就是这两波人在相互拉扯。
而皇帝,实际上是内心认同个体资本主义,但又不得不为封建统治的稳固而奋斗。
这一点,在万历皇帝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万历皇帝因为受到孝定皇太后的威压,担心自己会被废掉,所以将自己的私人小金库看的很紧。
不惜乱法也要保证自己小金库的安全。
同时为了皇权的稳固,他又不得不跟文官集团斗争,争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在他的分化瓦解下,铁板一块的江南仕林逐渐分裂成不同的阵营。
但是他们的思想都趋于大同,本质上是没有任何改变的,无非就是换了个群体继续争斗罢了。
同时还滋生了东林党这种彻底的私人主义至上群体。
东林党与受‘阳明心学’影响的官僚群体有一个最根本的不同。
‘阳明心学’培养出来的官僚对大明朝廷有高度的认同感。
他们在为自身谋划的同时,也会想到朝局的稳定和发展。
但是东林党是纯粹的商业集团代言人,他们的目的只为了自身商业的发展服务。
至于大明朝廷能不能发展,他们从来都不会去考虑。
所以东林党上台后,只破坏不建设,一切只为自己所在的商业集团服务。
因此在明末后期,不管谁上位,他们在面对与皇权相冲突的时候,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天启帝就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才会将魏忠贤提拔起来与文官集团争斗。
只是魏忠坚用错了方法,也没有看清文官集团的本质,加上他自己也不干清,搞得朝堂乌烟瘴气。
而崇祯上台就更加悲催,重用东林党,最终自毁长城。
侯平深知想改造大明王朝之困难,所以利用这次写盐改细则之机,将法不可轻改的这一传统观念先打上一个小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