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学霸穿越大明带木匠皇帝大杀四方> 第152章 永乐千户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2章 永乐千户所(2 / 2)

当时他下意识的就说这是个垃圾玩意,结果当时朱由校眼睛就亮了。

大明烧制玻璃主要在两个地方,南方的广州,北方的颜神镇。

广州的手艺要更精湛一些,但是他们的货通常都是乘船出海兜一圈后再回来,伪装成舶来品卖高价。

实际上真正的欧洲玻璃进入大明的相当稀少。

随着西班牙帝国的衰落,欧洲正面临巨大的动荡时期。

别说什么生产玻璃之类的东西了,连武器供应都成问题。

根本就不可能运不到大明来,而且玻璃在大明也不值钱,就算运来也没利润。

会典载番货价值中记载:大玻璃罐每个三贯;小玻璃罐每个两贯;大小玻璃碗每个两贯。

胡椒每斤两贯;苏合油每斤三贯;珊瑚枝每斤三十贯;龙涎香每两三贯;

大花手巾每条两贯;小花手巾每条一贯;花毡单每条十贯。

从以上记载就不难看出,一个大玻璃罐几斤重,不远万里运到大明也只能卖三贯。

又重又占地方,大海那么颠簸,还容易碎。

与其万里迢迢的运个玻璃罐,还不如运两条花手巾来的实在。

又或者在印度、南洋诸岛搞点胡椒、苏合油之类来大明,岂不是要远比玻璃器皿好?

除非是个傻子,不然没人会干这种蠢事。

《北史》“西戎传”中记载:大月氏国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从此记载可以看出,华夏自南北朝时期,玻璃就已经不值钱了。

而玻璃不值钱的原因,跟华夏人喜欢喝开水也有一定的关系。

隋唐时代,华夏工匠就使用吹制法制造玻璃,传统的铅钡玻璃演变成更适合吹制的高铅玻璃。

高铅玻璃特性就是清脆易碎,冷热交替时极易损坏。

相比瓷器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并不被华夏的贵族们所喜。

隋唐也生产了少量钠钙玻璃,但毕竟缺少自然纯碱,因而没有发展起来。

而且在装饰品上,华夏人的审美就觉得透明的东西廉价,所以通常造玻璃,也是半透明带色的。

到了元代设置瓘玉局,为宫廷制造玻璃器,此时玻璃器的透明度就更低了,主要用来仿造玉石。

而此时欧洲意大利的威尼斯玻璃工业达到鼎盛,但都是透明的钠钙玻璃。

所以明朝高濂所着《遵生八笺》中才会写道:域外玻璃器“奈无雅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