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目睽睽之下,杨鹤被锦衣卫拖走。
全程,杨鹤身体梆硬,眼睛圆睁。对这样的文人,锦衣卫见得多了。只需一个时辰,就能让杨鹤,悔不该当初。
始作俑者的朱元璋,好似没事人,继续翻看折子,淡淡的问道。
“咱不在的日子里,你们就是这么批阅折子的?”
众臣工纷纷跪下,“臣等死罪。”
至于杨鹤,众人都清楚,他与夏义,必定无关。说是夏义的同窗,或是同于翰林院为官。这虽是事实,但在座的官员,十之七八,也是那一年的翰林院编撰。
“既然认了,那咱们就说道说道。”
朱元璋笑了,背着手起身,在户部旁边站住,“咱记得,当时吴王提议北伐时,有那么几个人,咋都不同意。甚至是说,以死相谏。”
眼前这个全身打着哆嗦的户部侍郎薛承,把头重重的磕在砖地上,“臣死罪,臣无远见,不知皇爷的大计。”
那时候,薛承与数十个同僚,一并上书,言北伐必败。
那时候,朱元璋正有意北伐,因此不曾对这些人有过责罚。况且,当时人多,又是朝中柱梁。薛承心中虽然害怕,却也深知“法不责众”。
虽然,法不责众,在朱元璋这儿,并不好使。
但他们毕竟无错,朱元璋杀不得他们。
可现在,朱元璋挨个的问,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众”。为了“众”,杀一个两个,无伤大雅。
朱元璋站着,薛承只能看到朱元璋的布鞋。
“这主意,是吴王想出来的。北伐,也是他力主的。你说说看,吴王做错了没,看走眼了没。”
薛承连忙摇头,“臣有眼无珠,不识吴王之计。”
朱元璋转身,坐回座位上,抽出其中一本,丢在地上,“北伐的粮草,是你缓发的吧。大军在北边,险些饿死。咱堂堂大明朝,竟然让打仗的将士们,吃不饱饭,奇耻大辱!”
厌恶的看一眼薛承,“拿了,一块儿往诏狱送。逼咱儿子、咱孙子就范,这账,咱得慢慢算。”
“你说呢,韩国公。”
李善长回过神来,赶忙走到前头,“皇爷,您说的是。北伐大计,本就该倾全国之力以资之。薛承几人,罔顾国法,贪于私利,该斩。”
“哦?”
朱元璋皮笑肉不笑的看着李善长,“你主户部事,这里头,你有没有罪呢。”
还不等李善长回答,朱元璋又问,“你说薛承几人罔顾国法、贪于私利,咱再问你,哪几人,挨个说出来。”
瞬间,李善长感受到了几束不善的目光。
全身,犹如百虫缠身,不自在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