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爷,孙儿进来了。”
永安宫门口,朱允熥自己通报了一声,抬脚迈过门槛。
朱元璋半躺在椅子上,只睁眼看了一眼,就又迅速地上,伸手一指,“那儿有果子,也有茶,也有糕点。想吃啥,自己拿着吃。不够了,吩咐大狗再去尚食取去。”
朱允熥十分自然的坐在朱元璋腿边,两只手在朱元璋腿上按捶着。
“你四叔是不是好些日子,也没个动静了。自打出了这应天府,你四叔就好像是人没了似的。”
话进了耳朵,朱允熥笑了笑,“朝鲜路远,即使慢些,也不打紧。”
话是这么说,朱允熥心里可不这么想。
要说整个大明朝,除去朱棣自己外,只有朱元璋能时刻知道朱棣的动向。不光光是朱棣,还有赵思礼。
这种带着大军,远离应天府的,都逃不开锦衣卫的眼睛。
“你咋想。”朱元璋突然的坐起。
朱允熥没有半点的犹豫,“四叔到了,也就派人来报信了。在此之前,咱们等着就是了。北方现无战事,四叔早些晚些,都是不打紧的。”
朱元璋笑了笑,抓紧椅子的把手,撑起身子,“呵,他呀,去了趟北平。在北平,足足呆了五天。”
竖起五根手指头,朱元璋继续说道,“五天里,啥都干不了,也啥都能干。再从北平往朝鲜去时,老四是没多带一兵一卒。”
五天,该干的,也就干了。
若是没干,那也就没干了。
至于该干的,无非就是再与北平大营的将士们,说几句话,叙一叙旧。
至于会如何,就得看旁人怎么想了。
“你四叔,他啥都没干。”
朱元璋站起来,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眯起眼睛,迎着太阳往外头走。
尤其是当太监把门大开,更多的太阳光,洒在朱元璋的脸上时。朱元璋皱了皱眉,直直的冲着太阳走过去。
“北平那边你咋办的。”
朱允熥沉吟片刻,开口说道,“整合北平大营、太原大营。北方重镇,应当只有西安与北平两城。由这两城,再分属九边。两城加九边,足以拱卫中原。”
“赵思礼,是个将才,却不是一个帅才。孙儿觉得,北平这个地方,迟早得换人。”
原先的北方防线,是以宣化到大同一线。
就是这一千多里的路,却承担了整个大明朝北方边防的重任。
而在朱允熥新的理念中,宣化与大同,只是其中的一环。整个北方的重任,则是落在了西安与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