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心底一惊,不禁问道,“那皇爷爷,十三年时的胡惟庸一案...”
“咱知道毛镶他多报了,就为显得他多能。可咱不在意。那时候,天底下的人,谁不来巴结着胡惟庸。甚至于有的地方,不知皇帝只知左相。不杀点人,他们以为大明没皇帝呢。”
多了人,朱元璋表现的还是十分云淡风轻,“所以,咱告诉你。该杀的就杀,大不了咱多开几次科举。反正咱老了,你和你爹,都弄些你们用的顺手的人。至于现在留下的,你得让他们心里,有一个怕字。”
“至于锦衣卫,你大不可必担心。离了皇帝,锦衣卫屁都不是。咱要用它了,它才是有用。咱不用了,随时都能撤了它。”
...............................................................
常福从衣服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爷,这是三爷留下的。说让您找马兴守,代抄一份,再给送进宫里。”
两家离得不远,平日里也多有走动。只是,徐增寿出事后。魏国公一家,就低调许多。除了上朝,他
把常升迎进来,徐允恭诧异的紧,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可不觉得,常升这时候过来,只是为了探望。
常升听着,连连的点头,“确实,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尤其是咱们,伺候在皇爷身边的,那就更得小心谨慎着。”
“不错,这确实是三爷写好,再让我们手抄一份。待马兴守写好了,我就差人,给送到宫里去。再得宠,
“他现在,是太子和吴王两人面前的红人,就连皇爷,都舍不得杀他。写个折子认个罪,哪要别人代写。”
“皇爷八成,也是知道这事儿,就是给你们一个台阶下。若是不识好歹,那皇爷也就只能依国法办事了。”
嘴里抱怨完了,常升也出了气,随手一伸,“常福,找个机灵点的,送到兵部去。到了兵部时,记得上上
从奉天门到永安宫,一路四个太监,都是两手举着刚刚从宫外递进来的折子,一路小跑着进来。
粗略的看几眼,朱元璋轻轻的皱眉,“写的啥,文绉绉的,这哪是蓝玉能写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上心。”
想了想,朱元璋摇摇头,“咱不知道,可咱要是他,就一定会追究。不然呐,蓝玉能爬到他头上。”
朱允熥抱住朱元璋的胳膊,眼睛盯着跳动的火焰,“皇爷爷,您说,父亲以后会再追究吗。”
三个圆碟子,一个长碟子。四个碟子,交叉在一起。菜色不多,却很实在。每一盘子,都给盛的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