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首和岑羲对视一眼,二人面上不约而同露了笑意。只怕这位鸿胪寺卿已经搭上了吴王这条线,成了吴王一党。
端起案上茶盏啜饮着。裴皎然余光扫了眼贾公闾,见他一副蹙眉沉思的模样。唇角微微上扬。
她听人说过贾公闾的祖上是那位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可惜因为八王之乱,后来又经历南北乱世,最终沦落为寒门。为了恢复祖上荣光,到了他这一代干脆取名公闾。只盼来日能有先祖在时的荣光。
如今吴王出宫开府,又正逢朝廷需要赠书籍给吐蕃。贾公闾不知使了什么法子,来和鸿胪寺卿合作。名为收书,实际上是要打破世家对经史典籍的垄断,让他们之中代代相承的经术和治国之法,悉数现于人前。
这是寒门想要完成阶级跃迁的必然步骤。
可惜这事不是那么好办的。
那是人家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是说给你就给你的。想要夺走人家的家传绝学,不付出代价怎么行。她能在河朔重设庠序,是因为对方不受长安政令教化已有多年。
用暴力和能力,打破了他们他们恪守多年的规则。同时又予以了他们好处。才能略微有些成效。然这些都只是暂时的。重新设立的庠序,固然可以令其重归王化。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还远远达不到震慑的地步。
她尚且要和对方分利,何况贾公闾乎。
正想着忽然听见苏敬晖道:“世人常说书厄有五,最令人痛心疾首者。莫不过梁元帝萧绎在江陵东阁竹殿,焚书十四万卷。火灭后仅余四千卷。”顿了顿,他接着道:“纵然杨隋代北周后,亦曾组织在民间大力收书。炀帝又命人将所藏书目多录为副本,据说多者达五十个副本。于是杨隋藏书达到极盛,据载有三十七万卷之多,可是依旧无法挽回江陵焚书之痛。贾曹少卿,你要收书固然是为陛下分忧解难。但也要如裴相公所言,考虑成本不是?”
刚喝下一口茶,裴皎然忽地听见自己被提及。搁下茶盏,移目望了过去。
“曹寺卿因收书之事,而感慨书籍散轶民间于国无益,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收书一事所耗人力物力巨大,若不仔细核算出资,只怕未必能如愿。”裴皎然脸上挂了笑,转头迎上贾公闾的视线,“我倒觉得不如先向陛下禀明此事,之后再做打算。”
事已至此,她能猜出贾公闾此次收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果世家注定要在此事上和寒门展开斗争,她这个局外倒是不甚介意掺和进来。反正将来免不了要斗上,倒不如现在就扼住其咽喉,来日能省不少麻烦。
不过么她也不觉得,这件事会完全落到吴王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