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书听到李隆基方才的最后一句话,不由得愣住了。他不是没听过这位皇帝陛下对谁的正面评价,而是没有听过他对某一个人有着“可当百万雄师”的评价。
要知道,上一个说这话的人,还是几百年前的某位丞相对自己的“得力蘸酱”的评价。
“但是陛下,不能因为此而寒了其他学子的心啊。”陈尚书还想做最后的努力。
但是李隆基又继续说道:“朕寒了那些学子的心,难道他们就没有寒朕的心吗?阿谀奉承、对上谄媚对下欺压。”
“当时在朝堂之上,陈尚书也是见到了。那些个大臣,为了一己私欲,居然胡编乱造,去诽谤定康侯,难道朕科举招纳贤才,就是为了这般情景吗?”
陈尚书看着李隆基,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随后李隆基就说道:“朕想要大唐万世太平,需要的是可以为此而出力的贤才,而非是通过投机取巧;来保全自己地位的人。”
“朕也是知道,自从行卷制度推举以来,多少的寒门才子遭到了冷落?而那些官员士子,依靠着家中的便利,占去了朝堂多少的位置?”
“朕此举,不仅仅是想整顿朝堂,更想让一些寒门的贤才,能为朕、为大唐办事。朕就不信了,那些出自落没寒门的子弟,真就不如官员子弟!”
“陈尚书,你可明白朕的苦心。”
陈尚书愣了好一会儿,他又何尝不想呢?从他任事至今,多少的寒门举子,因为没有身份而遗憾落榜的。其中自然是不乏那些有才的,只是输在了家世上。
他最后便说道:“陛下圣明,陛下之苦心,臣明白了。臣以项上人头担保,礼部不会再有人会反对此次科举改革。”
“善!”
李隆基笑了,便又问道:“既然如此,陈尚书可还有其他的问题?”
“回陛下,臣没有问题了。”陈尚书躬身,说道。
“臣告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微微点头,算是同意了,然后就这么看着陈尚书离开了。
......
而在平康坊的某处房屋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郎正坐在书桌前。此时忽然就有两个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一边进来一边说道:
“常建兄!常建兄!”
被称作常建的少年郎此时就抬起了头,问道:“怎么了,周兄?”
“好消息!好消息啊!”为首的那个姓周的郎君满面春光,说道:“今年科举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