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换成朝中那些文臣,恐怕是死也不愿放弃那可怜的官威尊严。
只不过让詹同没想到的是。
就在他准备开口,为蓝玉等武将再想一个法子时,却见蓝玉猛的一拍大腿,朗声同意道:
“成!”
“挨鞭子总好过挨刀子。”
“只要能为陛下分忧,只要能给太子省下些麻烦,当真百姓的面挨刀子也不算什么。”
“蓝玉将军,其他武将们若是不满,我等还可以.....”
詹同似是有些不放心,继续开口
可不等他说完,只见蓝玉很是不屑道:“那些个莽汉知道什么!”
“就说挨鞭子是帮太子殿下,他们哪个敢有怨言!”
见蓝玉又来这么一出。
好似武将之中就只有他一人有脑子似的,在场众人又放声大笑了起来。
只不过偏是蓝玉这般直率却让詹同很是动容。
更让他心中艳羡的还是大明武人同气连枝,同进同退,为国朝效力。
反观文臣。
真要说的话,洪武朝堂上文臣的分量本就不及武人。
可偏是如此,朝中文臣又各怀心思。
先是胡惟庸为谋求权臣之实,后来费成仁又求什么清流之名。
至于眼下,又多出了些想要打压武将的文臣小团体。
似乎不只是大明,历朝历代武将或许有铁板一块,众人一心的时候。
可偏是熟读圣贤书,嘴上喊着经国济世的文臣,从事始终便没有毫无猜疑的时候。
大多时候。
他们这些文臣先和武人争斗,若斗倒了武将,文臣自己便又分出派别,相互较劲。
想到这里,詹同苦笑着摇了摇头。
朝中一些个文臣为打压武将,嘴上说着武将权势过大,常年掌兵或有乱国之嫌。
可真要说的话,历史上的太平之朝,动乱之因却多半是文臣所致。
恍惚间,詹同看向蓝玉、朱守谦等人竟觉得是前所未有的亲近。
几人也越说越是投机,随意谈笑间竟不知外面星光潜行,已快到卯时。
“马上早朝,俺还要返回诏狱,提前和诸将打好招呼。”蓝玉说着便起身伸了个懒腰。
而朱棡也续了杯浓茶,道:“我们两个也要回宫,请父皇、大哥上朝。”
语罢。
几人相继离开了永昌侯府。
与此同时。
坤宁宫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