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希望的是皇帝能够保持现在的做法,并且不断向着垂拱而治、无为而治的方向发展,即政事由我们处理,你就好好当个吉祥物就好。
可惜,皇帝丝毫没有这个打算,他第一次没有按照流程提拔官员,因为皇帝熟悉的大臣都拒绝他的提拔。
在这一刻,皇帝明白为什么祖辈们喜欢任用宦官了。
如果皇帝和朝臣之间不是互相合作的关系,而是彼此对立的关系,那么宦官就成为了皇帝新的耳目。
皇帝不像先帝那么仁弱,朝臣反对他时,先帝会犹豫不定,下不了决心,会选择后退一步,皇帝更加刚毅果断,他不像他的祖父宣宗。
如果你一定要说他像谁,皇帝更像是本朝的太祖,坚毅果断,心狠手辣,当他完全确定现在朝堂上的人,不是能帮助他治理天下的人,他会毫不留情地掀起大狱,清洗朝堂。
说白了,皇帝所有尊重文官的举动,都是因为他相信文官能帮他实现心中的抱负——再现盛世,而不是他像宣宗一样认为帝位稳固、皇权稳固是需要朝臣的支持。
皇帝没有宣宗忍辱负重夺权的经历,他的经历和他的天资都让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就是他不需要靠着讨好大臣实现皇权稳固。
皇帝骄傲极了,他发自肺腑的认为他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诚恳的表示他生来就是为了拯救苍生,他的皇朝就是天下的中心,人间的神国。
这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在这个时代,这是一种天下人都承认的事实,皇朝现在走向末路,那也不是域外蛮夷可以高攀的。
显然,皇帝登基后的一系列举动完全没让朝臣们发现皇帝是这种性格,这也就造成了朝臣的误判。
朝中的大臣纷纷出列指责皇帝做事不按照规矩,治理天下只按照自己的心意,陛下是做桀纣一样的昏君吗?
皇帝则是立刻将几个最为激烈的朝臣下狱,并且道:“次相年老体衰,为国事操劳许多,为了次相身体考虑,孤特许次相闭府修养,任何人不得用任何事去打扰次相!”
这是要罢相,并且变相将次相软禁在府中。
皇帝存有理智,看在次相劳苦功高的份上,皇帝给次相一个体面的退场。
次相出列驳回了皇帝的旨意,按照规矩,如果皇帝下的旨意有不合理的地方,宰相们可以驳回皇帝的旨意。
这道规矩在王朝前中期是一个摆设,在宣宗朝后至今的三十年中成为现实。
皇帝神色不变,道:“次相不愿意回府休养,是弄权擅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