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旁,大树后。
薛夏吐掉嘴里的柳枝,看着从另一棵树上跳下来的索靖,道:“他就是你说的杨烽火,那个小旗牌兵?”
索靖弹了弹衣襟,笑道:“怎么样,还不错吧?安全局若不要的话,我们可想要他。”
薛夏站了起来,走到道路上,看着杨烽火、郑军、周潜三人的背影,不由赞道:“这是个人才啊,皇上想要找的,就是这种能说明事理,鼓动人心的家伙,说要弄一支素质过硬的政-委,我看他就很不错。”
“政-委?那是什么?”
索靖有些疑惑。
薛夏耸了耸肩:“不知道,据皇上说,就是管理士气、意志与军心的一群人。这个杨烽火虽然有些粗鲁,但说话还是很有力量的,就这两个逃兵,到了前线估计能杀疯了。”
索靖认可薛夏的分析,杨烽火一番言论,别说是两个血气方刚的人听了,就是妇孺听了,怕也会毫不犹豫地去战斗。
有信念与没有信念的部队,是完全不同的部队。
薛夏打了个口哨,树林深处跑来两匹马。
“走吧,把此事告诉大将军。”
薛夏翻身上马。
索靖笑着,上马跟在一旁,催马奔驰,在路过杨烽火三人时,还深深看了其一眼,什么都没说,便冲了过去。
杨烽火三人并不知道过去的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还有人落在更后面,但他们也没心思想了。
急行军是很累的,军队已经走了十二天了,每日都行军七八十里,对于骑兵来说,这点距离不算什么,但对于步兵来说,就有点遭罪了,即便是京军日常拉练,也没有如此高的强度。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大军行进并不需要携带过多的口粮,也不需要身后跟着庞大的后勤军队,否则队伍的速度将会更慢。
一年多的筹备,足够朝廷在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设置充足的粮仓,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为沿途粮仓的设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没有出陕西之前,大军后勤的压力并不大。
开封城外。
河南布政使施惟中、按察使张明,都司汤弼,开封知府齐泰、同知景清等官员迎候大军。
朱棣、徐辉祖、刘儁等率大军浩浩荡荡而来。
“安营扎寨。”
朱棣抬起握着鞭子的手,下达了军令。
传令官将命令传达下去,军队开始寻找营址扎营。
朱棣、徐辉祖等人下马,面对行礼的河南官员,笑谈一二,引众人含笑不已。
“齐知府,景同知,近来可好?”
刘儁上前问候。
齐泰、景清笑着回应,刘儁是兵部侍郎,三人私交还是不错。
刘儁看其他人围着朱棣在言谈,便拉着齐泰、景清到一旁,低声说:“原本定于五年的大朝觐,因为寒灾而取消,改在了今年年底,正好又恰逢再次遴选十优州府与百强县,这将是两位最后一年留在开封府了。”
“哦?”
齐泰、景清对视了一眼,刘儁的话,是肯定句。
刘儁笑道:“放心吧,这并不只是吏部评选的结果,也是内阁多次请求,皇上点头的结果。在出发之前,皇上曾传召于我,至开封府时,找你二人详谈。”
“皇上亲自嘱托?”
齐泰与景清有些感动,在建文皇帝登基之后没多久,两个人就因为开封府官场塌陷而牵连其中,直接被踢到了开封,这一干,就是五年多。
五年来,开封府风气大改,百姓忙于耕作,商人络绎不绝,开封府彻底从一个依赖于朝廷户部支持的府,转变为一个向朝廷支持的府,加上移民有效,开封府年年赋税增加,俨然成为了北方赋税重地。
而这,离不开齐泰、景清的清廉为政,勤勉为民!
这一切,都被朝廷看在眼中,就连朱允炆也对这两人产生了极大的改观。
事实证明,齐泰并不是一个笨拙的无能的人,他只是缺乏历练,缺乏打磨。历史上的他直接从东宫属官提升为朝廷重臣,没有经验的书生,只能坐而论剑,不见光影,最后遭遇反噬。
可经过五年的地方生涯,齐泰用才能、政绩证明了自己。
刘儁很清楚,朱允炆需要这两个人返回京师,委以重任,只不过有些事还必须处理好。
“皇上口谕。”
刘儁轻声说。
齐泰与景清刚想下跪,却被刘儁连忙拦住,快速说:“皇上要你们选好接任之人,务求开封府延续清廉为政的大局,保护开封百姓不遭贪官污吏毒害!”
齐泰凝重地点了点头,景清也抓着胡须,呵呵笑着。
说不想回京,就真的有些自欺欺人了。
齐泰与刘儁商量一番,看着京军扎营在野,不由皱眉问:“大军在此停留不过一夜,何必辛苦扎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