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允炆登基以来,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革新,而第一斧头就是新军之策。
数一数,新军之策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事实证明了新军之策的有效性与巨大成功,强化了军士战斗意志、战斗能力。
但令人遗憾的是,新军之策推了七年,依旧没有推广至所有卫所,像四川、云南、广东、湖广、山东等地卫所,大部分都没有享受新军之策。
有些卫所有意见,军士闹矛盾,朝廷只能安抚再安抚,能拿出来的实际行动却很少。虽然有些卫所没有享受新军之策,但基本待遇相对于洪武时期,已提升了近三成,缓和了地方卫所与朝廷之间的关系。
但朱允炆清楚,新军之策一日不能普及全军,问题就一日无法根除。
新军之策的推动,需要以钱粮为支撑。
可近年来,朝廷钱粮用掉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特别是疏浚会通河、营造新都、混凝土道路基建与征西域,耗费钱粮何止千万!
朝廷虽然有印钞机,但也不可能无度发行钱钞,洪武宝钞大幅贬值的教训就在眼前,朱允炆必须确保新洪武宝钞的信誉与价值稳定,避免银铜再一次主导交易,引起更大的灾难。
朝廷缺钱粮,是新军之策推行速度慢的最大原因。
朱允炆曾希望北平卖掉军屯田地,以解决新军之策的钱粮问题,但北平成功的经验是很难复制的,比如肃州,宁夏,兰州等地,你告诉商人来买屯田,他们也未必会买啊。
一百七十万军队,背后若没有屯田在支撑着,朱允炆根本就养不起如此多的军士,一名军士一年十两钱钞,就需要一千七百万,可建文六年,全年税赋所得钱钞也不过两千八百万钱钞,分摊在地方三成,进入户部的还不到两千万钱钞。
在这两千万钱钞里,需要抛开官员俸禄,宗室俸禄,皇宫用度,然后水师要二百万,基建要二百万,养马场要五十万,新都营造规模宏大,牵涉众多,一年耗费就不下三百万。
西征开拔,十五万军士,这就是二百万两,后勤征调民力、征用骆驼、母马,筹措粮草,漫长的运输线与漫长的时间,耗费何止三百万。
林林总总算下来,能拿出来支撑新军之策的钱钞,只有五百多万两钱钞,均摊到一百七十万军士头上,一年一名军士,只堪三两!
纯碎依靠朝廷财政支撑新军之策是不现实的,真正支撑新军之策,确保卫所正常运转的定海神针是军屯。
朱元璋高看了军屯,朱允炆小看了军屯。
朱元璋认为军屯可以养活百万兵而不需要耗费民粮一粒,但老朱过于夸大其词了,开中法就是为了弥补军屯不足粮食而想出来的招。
朱允炆认为卫所军屯是落后的,迟早要崩溃的,需要废掉,但事实上,军屯制对于明初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军屯开垦了大量的土地,其所产出的粮食不仅支撑着卫所,甚至还成为朝廷的重要粮食来源。
屯田所得,为新军之策在地方上的推广至少省掉了五成成本。可即便如此,因为连年大工程、大作战,大明户部也拿不出更多的钱财来支撑新军之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现在棘手的问题就在朱允炆面前,新军之策推不动,可军士不够用了……
内外三百卫所,需要抽调出来八万多人前往西域,这就涉及十个卫、二十六个所的军士。
一口气抽调如此多的力量,对地方控制本就有压力,但现在朱允炆还必须考虑在东北新增设更多的卫所,以确保对东北大地的实际控制。
东北有些苦,想要吸引卫所军士拖家带口前往东北,朝廷必须给予其新军之策,而这又是一大笔开销。
钱的问题,朱允炆相信今年并不是太大问题,建文七年应该没什么大的战事,可以省下来一大笔财政,但问题是,朝廷是迁移内地卫所前往东北,还是重新招募军士,在东北新建卫所。
朱允炆拿不准主意,传召解缙、郁新、茹瑺、杨士奇、铁铉与李坚商议。
郁新反对朱允炆扩充军队的想法,直言:“眼下朝廷内部安稳,边疆又无强敌,此时招募新兵,新增卫所,岂不是徒耗国孥,又引周边藩属国不安。”
朱允炆指向东北:“话虽如此,可东北新设卫所势在必行,总不能一直抽调辽东兵力吧。若辽东卫所抽空,谁来防备与控制朵颜卫,拱卫北平以北?”
茹瑺也认为扩军不妥,提议:“皇上,臣请自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卫所北上,以控东北。”
解缙支持:“内外卫所三百,即便是分给西域八万余军士,也应可以迁移部分卫所至东北地界。臣附议茹、郁二阁之言。”
朱允炆叹息:“卫所虽多,可抽调西域之后,又有多少卫所军士可抽调?何况卫所军士在一地扎根,让他们北上,需要做的工作颇多。不若直接招募军士,引其携家属北去,即可开垦土地,重开军屯,也可解决卫所设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