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平公主在李宇等人的辅佐下,逐渐稳定了局势,国家也开始走向复苏。虽然她并没有实权,但她的存在却为朝廷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象征和核心。而崇祯则选择了隐居幕后,默默关注着国家的发展。
对于崇祯来说,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为了国家和皇室的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的这段历史,也成为了后人传颂和研究的经典案例。
崇祯如果在李宇派兵镇压高丽时选择背后偷袭,无疑是在玩火。这样的行动不仅风险极高,而且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后果。
首先,李宇作为一位有智谋和决断力的领导者,他对于朝廷内部的动向必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一旦崇祯等人有所行动,李宇很可能会迅速做出反应,甚至提前布局应对。这样一来,崇祯等人的偷袭计划不仅难以成功,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
其次,即使崇祯等人能够侥幸成功偷袭李宇,他们也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如何稳定朝局、安抚民心?李宇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他的支持者遍布朝野。一旦他遭遇不测,朝廷很可能会陷入一片混乱,这对于皇室和整个国家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再者,如果崇祯等人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杀掉李宇,那么他们的行动就更是冒险之举。李宇一旦缓过神来,必然会展开疯狂的报复。到时候,皇室成员很可能会面临灭顶之灾,整个国家也将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因此,对于崇祯来说,这样的偷袭计划无疑是得不偿失的。他应该更加谨慎地考虑自己的行动,避免将皇室和国家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相反,他应该寻求与李宇等辅政大臣的合作与沟通,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
李宇对于局势的把握确实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远见。他深知,在对外作战的同时,内部稳定同样重要。因此,他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朝廷内部的动向,特别是魏藻德等人的举动。
魏藻德虽然心中不满,但他在行动上还算谨慎,没有做出过于激进的举动。这让李宇暂时放下了对他的戒备,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付高丽这一外敌上。毕竟,对于李宇来说,确保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是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