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见笑了,我等初到不大熟识实录规制。”李承平如实道。
这倒是把王明觉说愣了,“为何作匆忙状,修史而已。”
见李承平没太理解透,王明觉笑道:“《太祖实录》修好修成已有数十载,缝缝补补不知几代翰林,让你们检索,可没让你们找错啊!”
原来如此,到此李承平才算是反应过来,让他们修史不是真的派活,而是怕他们闲下来,或是名义上给他们挂个职,好向朝廷有个交代。
“明白过来了?留馆时期你有两件大事要干。”
王明觉没有藏私,不吝赐教道:“一是读书修学,二是获得许多政治知识,静待朝廷之大用。”
李承平算是晓得翰林清贵之所在,受教的躬身行了一礼,王明觉尽管与他谈条件时很现实,但人就是如此,能在三言两语中点拨自己,可见是个忠厚人。
王明觉:你小子骂人呢,朝廷哪有好人啊!
大概是闲来无事,在午休前的这段时间,王明觉好心拉着李承平聊起新进翰林该干什么。
王明觉讲述了他在初入翰林院时的事情,他进士留馆一段时期,住在京城,生活虽说很是清苦,但亦很清闲,没有什么事,可以一意从师觅友,读书论学。
他的学问基础,便是在那时筑成。
做翰林没别的事,还是读书。
即便是放到外省做主考官,主考还是没有许多事,旅行各地,多识民情风俗,多认识朋友,回来还是翰林。
如是这般不知多少年,等资序熬够了,就正式当官任事。
进了这里,朝廷养你在翰林院,担保你有大官做。
翰林院什么消息都能听到,朝廷的各种事,宫里、内阁都没有满的意思,还有意让翰林们多学学,你在院里能知道大多朝中不曾知晓的事。
与那些观政结束就任实职的进士不同,翰林可以从容的学习。
纵观前朝至今,许多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多半是翰林出身。
他们这些翰林不是十年寒窗,只懂八股文章,其他都不晓得。
在朝廷眼里,翰林院是一个储才之所,把下一辈人才培养在这里。
培养他的学识、培养他的资望,只有这样才不会青黄不接,在低下历练上来的实干官吏终究太少了,要用人还需要朝廷自己培养。
王明觉把他的故事说完了,这是一个翰林的半生和自我认知,李承平受益匪浅。
李承平满怀敬意的行了一礼,“多谢老师教导,学生铭记于心。”
说这么多还不是想让李承平念自己的好,听到这声恭敬的老师,王明觉满意点头欣然受之。
师父果然诚不欺我,赵琳说他能在翰林院学到东西,原先李承平还半信半疑,没想到第一天就被教育了。
尽管很受教,按照王明觉的步子走他迟早能进步,但苦苦熬资序是李承平不愿的,翰林院九年一次大考核,得熬几轮才能出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