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这头,眼见着李清照所出之计奏效,宗正府也表了态,意料之中的就京城里各个王爷最初的慌乱与沉默,意料之外的却是率先站出来表示愿意前行的居然会是端王。
秦刚自然不会相信端王府就此认输投降,根据那天在苏相府中商议的结果,朝堂这里几位重臣的动向由苏轼盯着,端王府及城外蔡京的举动则由秦刚监视着。
大宋一朝,尤其是北宋时期,极少有过政变,这不得不说是太祖皇帝对于军权收拢以及近似于变态式的官员设置架构方面的功劳:从总体上来说,重文轻武,就断了那些能够掌握并指挥军队的武官念头,自己折腾是折腾不出什么劲头的,就算是冒着杀头风险去支持谁,到头来,还是听由文官指挥,武官们对于政变实在是收获太少,不愿意参加。
难得地有过几次朝中势力的对决,武将与军队都冷眼旁观:你们互掐,谁掐赢了我听谁的!
从细节上来说,大宋朝的官制极度复杂,常说层屋叠架,目的就是想互相掣肘。在正常的时候自然是造就了大宋的机构臃肿与政事低效的问题。但是在关键时刻,这好处就出来了,任是谁也调动不了太多的资源,折腾不出大的水花与动静。
苏轼与秦刚都排算过,如今端王那一边,最危险的人是蔡京,此人谋算多年,朝中党羽众多,但是只要他不进京城,或者盯死他进了京城之后的联络之人,就不会出太大的乱子。
朝堂上最危险的当然就是曾布,不过有曾布的地方,必会有章惇,后者的压制之力这么多年来,从未有过失手,便可不担心。
京城官府,只需要注意开封府,以及目前知开封府的温益,这个家伙是蔡京的死党,自范纯礼升任尚书右丞之后,他先是权发遣开封府,如今已经转正。开封府在京城所掌握的衙役及捕快力量,是除了禁军之外的最大威胁,自然便是苏轼与秦刚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苏轼利用右相的权力,安排人手加强了对京城各方资源调动的监控,秦刚则让秦湛全面启动京城情报网的相关人员,做到每日三报,全面掌握京城全方位的情况。
而端王府与城外蔡京的动向,则由虎哥及长门四倭卫分别监视。
这几日,李清照有时会由阿珠跟着,有时会在李迒陪同下,来麦秸巷坐一会儿。
经过了前次事件,李格非彻底接受了秦刚这个准女婿,王氏也在事后知道了准女婿在其中的功劳,对于李清照和他的事情,再无任何的意见。
阿珠来时,一般都会在外院等待,而李迒稍稍有点麻烦,需要想点法子支开。
秦刚与李清照仔细分析过眼下京城里的形势,在细细想来也找不出什么过份担心的时候,他俩却更加担心了:因为如此重大的谋划,对方绝无一经挫折就放弃努力的可能。就算是李清照出的这个主意打中了他们的死穴,但无论怎样也应该会有一些挣扎的。除非一直等到端王顺利离京上路,这才基本上可以算是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