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要登顶人臣之极的蔡京,自然不甘心于胡党的掣肘与权力分润。只是老于谋算的他,深知凡事必先有谋划方能有收获。
胡党的优势有二,必须逐一针对,再进行瓦解。
其一在西军,这是赵佶登位之后所希望自己能有文治武功的后者依托。
西军原本的精神领袖章楶,已于崇宁元年七月底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赵佶下诏追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后又加赠太师,追封秦国公,谥号“庄简”。章楶子孙皆从文,留在江淮苏州生活,不曾涉足军务。
实际上在章楶离开陕西后,西军诸将便慢慢分为两派,一派为老西军,大多偏向熙河经略安抚使王厚,并随之向青唐地区发展;一派为新西军,大部分都参加过当年秦刚在渭州开的讲武堂,之间关系比较松散,但大多都与赵驷保持着联系。
王厚本来与胡衍在首次青唐开边战事中有所合作,崇宁元年时,奉旨与童贯再次合作进行二次青唐开边,老西军基本上算是与胡党关系匪浅。
而新西军更是由于赵驷明确支持了胡衍,算得上是胡党的势力范围,高俅更是在胡衍的安排下,去西军那里参加了几次必胜的战斗,既刷到了军功,又在那里拉拢了不少的军官。
虽然如此,蔡京对西军依旧没有放弃。因为他清楚,如今的大宋,南军孱弱、北军荒弛,东部的水师还在建设,唯一具有战斗力的便就是西军。
而对于无论是童贯与王厚的交情,还是胡衍通过赵驷对基层部将的影响,他都不以为然。
因为大宋以文制武的历史悠久,控制西军的关键还是在重树一个类似章楶这样的文臣。所以,在选来选去之后,他便看中了章楶的门生陶节夫。
陶节夫,字子礼,江西鄱阳人。绍圣四年的进士,因为在章楶知广州时曾以智平盗突显才干,而被其收为门生,之后带至泾原路提拔并重用,也在西军中有了不俗的基础。
陶节夫在章楶离开陕西时还有点迷惘,因为章楶不愿结党,对于自己的门生也只是留下了几句勉励之语。而为了自己的明天与前途,陶节夫必须要寻找另外的大树,所以在蔡京一有伸手之意后,便毫不犹豫地倚靠了上去。
崇宁元年,陶节夫被蔡京召回京城做了讲议司检讨官,负责了一段兵事事务。蔡京见其通晓用兵,又对自己言听计从,便十分满意,便很快给他加封了虞部员外郎,并在崇宁二年三月时,将他迁为陕西路转运副使,然后转徙为知延安府、鄜延路经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