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房地产限购的解开,以及一系列托市政策出台,还有汽车出口、以及正要实施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展开。
未来的经济,不应该悲观,反而应该要乐观一些。
只不过,汽车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投资这个行业,尤其是在目前比较乐观的市场氛围下,要谨慎客观。
第三条、耶伦访华。
这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在美国大选,以及美联储降息的节点上。
中美之间从2008年贸易战以来,已经激烈地搏杀了整整六年了。
美国最大的诉求之一——“制造业回流”,依然遥遥无期。
制造业的三大主要成本为:原材料、人工、科技制造。
在这三个环节中,原材料的价格是全球定价,所有人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美国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突破;
科技制造这一环节,这些年也基本没有什么巨大的进步,
人工方面,美国也没有任何优势,反而大量的优秀人才不停地被虹吸到金融、医疗等领域中。
这就导致了,美国要想“制造业回流”,要么让制造业的利润,超过金融业的利润,并投入相应的资源来扶持,比如关税保护、贸易保护等,要么降低金融业的利润,提高制造业的利润。
前者面临着国际竞争,以及会导致国内通胀,后者会遭遇到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都很难。
所以,这几年来,美国依然还是延续之前的策略,自己牢牢地把持住芯片、军事等高端制造业的制高点,笼络一批小弟,把汽车、造船、重化工等转移过去,并尝试着把低端的产业,譬如纺织、建材、食品等轻工业,尝试着从中国转移并到放到其他小弟家中。
意图,以自己为主,在建立关税壁垒的前提下,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产业链,把中国踢出去。
这就会导致,产业链的转移,以及商品生产效率的降低,以及新兴的产业链被转移国家的工业化。
这不可避免地就会带来国内通胀,以及国际上国家工业化的加快。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我国选择了啃硬骨头。
一方面,在2021年难得的机遇下,把教育、网络、房产这三座大山直接搬开。
尤其是把房地产金融化、以及互联网大厂金融化这一趋势,给直接扭转了过来,并投入天量的资源,进入新能源、芯片制造、生物、航空航天等产业中,直接冲击欧美的高端产业。
另一方面,在欧美关闭市场的同时,开发国内市场,开辟一带一路,比如东南亚、中东、非洲的市场,形成自己的新的产业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