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再造大宋之怪我不小心> 第13章 刘氏复合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刘氏复合弓(1 / 2)

等到议得差不多了,众人先后告退,李芗泉叫住伍思成:“请你这几天找几名种田的好把式来,再找几个农师(宋代专门研究农桑的学问人),我要与他们交流种稻的经验。我之前听韩正将说过,川地一亩的产稻量不过区区三百来斤,这产量太低了,光靠深耕细作是不够了,杂交稻的研制,哪怕是花上十年、二十年,也就把它研究出来,一亩千斤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要有信心,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亩产千斤?伍思成自然是不相信的,就算是占城稻,也就三、四百斤,听说江南地区有栽种,但目前川地还没有种植。谁如果说能种出五百斤一亩的稻谷,就是全天底下最会种田的农夫了。但他还是给李芗泉面子:“在东婆罗国是这个亩产吗?”

李芗泉一本正经道:“是的。我们叫杂交稻,普普通通的也能种出一千四百斤一亩,一年两季。这个杂交稻的关键是需要找出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就是野生的稗子,外形和稻子极为相似,不结谷或稗谷,它们一般长在沼泽、低洼荒地,找到这种稗子后,经过三系杂交,就极可能培育出高产量的杂交稻,到时一旦成功,亩产绝对会令伍大人惊掉下巴。”

知州大人还在不断的将他知道的一点浅薄杂交知识向伍思成灌输,但这位监州大人已经听得云里雾里,根本找不到北,最后,李芗泉也已经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好话题一转:“这杂交稻还是不要操之过急,我先把这种知识尽量传授下去,这些人有空闲的时候先去找野生的不育稗子,可以分种类奖励,从一两开始,到百两。”

伍思成有些惊讶:“百姓对稗子视为杂草,唯恐其在稻田中生长,真这么重要?”

“我不要稻田中的稗子,这种稗子与水稻亲缘关系太近,培育出的杂交稻没有甚么优势,我需要的是自然生长在野外的稗子,它们与水稻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才可能培育出有优势的杂交稻!简单一点,你就给我把人找来,我会教他们怎么去寻找。”

伍思成思索一番:“倘若真如知州大人所言,定然是好事,但这个培育的时间要多长?”

“少则十年,多则几十上百年吧。”

“这个......远水解不了近渴,大人在其他方面有好的建议吗?”

李芗泉郑重的道:“这样,杂交稻的培育,要立为我们长期推行的国策。你问的是眼前的实际,我们只能体现在精耕细作、肥料的供应、水利设施的修建上,这个事情我们改日再议。

“还有一件事喜事,昨天我去蕃薯园看过了,红薯的长势很好,要派专人打理好,今明两年不可以吃,留下来专门做种,只要坚持三个年头,就会扩展到几百上千亩,到时收获万石根本就是区区小事!要知,三斤红薯至少能抵一斤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