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于到了亡国前夕,明眼人都知道,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南逃,毕竟南京一直有一套官僚组织系统。
只要暂时避一避起义军的锋芒,还是能打回来的,再不济也能学南宋苟延残喘,总比亡国要好。
但是他又好面子,非要文官们开口请他去南方,文官们当然知道这是个挨骂的差事,谁也不愿意干。
好不容易出来一个人劝崇祯南狩,结果被人喷投降主义,崇祯皇帝还为了自己的名声把人家杀了。
所以后来直到崇祯皇帝上吊,就再也没有一个人,出来劝他南狩。
最搞笑的是,有大臣建议崇祯先立一个太子,让太子先前往南京坐镇,言外之意就是先保住大明的传承。
结果没想到,崇祯皇帝一直想大臣们建议他南狩,所以迟迟的不立太子,结果导致后来的南明没有一个正统的继承人。
三股势力各自为战,为了自己立的那个皇帝能是正统,大敌当前的亡国时刻还在互相内斗,最终败亡。
在赵安看来,崇祯皇帝这个亡国之君属实是不容易,但凡是失误一点,也不至于亡国。
但是赵安并不打算改变这一切,赵安没有兴趣去保皇帝,赵安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经营西南半壁的势力。
借助马家的关系,赵安这些年来,与许多的土司都建立了联系,对于这些少数民族而言,粮食与美酒,是他们最喜爱的东西。
除此之外,盐铁茶叶布匹丝绸,也是硬通货,赵安的优势在于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汉人勤劳的双手。
而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赵安需要的就是他们的资源,以及他们的士兵。
赵安通过粮食与地瓜烧交易,拉拢了许多底层的少数民族,又通过重金贿赂当地的土司、酋长、头人,这样的一些领导阶层。
使得赵安在当地开矿,种植,特别是“赵安粉”在西南半壁的流行,很多人都听说过赵安的大名。
再加上赵安与马钰的联姻,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天然的对赵家多了一种亲近感,不至于像对其余的汉人那样仇视。
赵安也趁机鼓励赵家的工人,与少数民族联姻,促进民族融合,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推广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