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这里田地肥沃,风景秀丽,真是一个好地方啊。”黄月英很喜欢这个村庄。
诸葛亮笑呵呵地说道:“那咱们就在这里安顿下来吧。”
诸葛亮一家子经过一番打听,来到了村长黄三爷的家中。
黄三爷其实不是本地人士,乃是当初因为黄巾之乱逃难而来。因为做事谨慎、公道,被村民推举为村长,管理大小事务。
黄三爷也是有眼力的,看得出诸葛亮不是一般人,询问道:“敢问先生尊姓大名,来此地有何贵干?”
诸葛亮行礼道:“小生见过黄三爷。小生孔明,琅琊人士,携家眷前来洛阳谋生。见贵地风景秀丽,想在此落脚。”
诸葛亮真的没有说谎,他的确是琅琊人士,只不过后来去了荆州。
黄三爷是听说过琅琊这个地方,说道:“琅琊啊!现在那里在打仗。真是难为你们了。可有文牒?”
文牒就是官府下发的身份证明,没有这个东西,想要离开家乡,那就是流民了。
对于流民,朝廷有着一套完整的处置方案。黄三爷负责大小事务,对此十分熟悉。
诸葛亮自然是准备充分了,把自己假冒的身份文牒给拿了出来。
诸葛亮算是一个手艺人,制作一份假的身份文牒,实在是太简单了。
黄三爷仔细查看,没发现文牒是假的,于是笑道:“孔先生来我庄,真是我等的福气。如今时局动荡,什么人都有。官府这边严查,还望见谅。”
诸葛亮笑着表示他不介意。
正好村子里面有间荒废的茅草屋,黄三爷就带着诸葛亮一家子过去。
村民们都十分的朴素,对于诸葛亮一家子的到来,更多的是好奇。
黄三爷带着诸葛亮来到了茅草屋,说道:“孔先生,村子里现在就只有这一间算好一点的屋子。”
诸葛亮和黄月英都是爽快人,虽然茅屋差了一点,但总比没有好。
在离开之前,黄三爷向诸葛亮叮嘱道:“官府这边有规定,任何外乡来的都要登记造册。老朽今日就会向里正汇报,届时会有官差前来。而后官府会根据你的情况给你分配田地。不过村子里的田地分得差不多了,你要是想要更多的田地,就只能自己开荒了。当然了,等官府登记造册之后,你可以前往找个营生。”
诸葛亮拱手道:“多谢黄三爷。”
黄三爷也不再打扰诸葛亮,他要将诸葛亮等人的信息上报给里正。
而诸葛亮和黄月英、童子三人开始手持茅草屋,他们接下来要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
这座村子因为刘辩一家子的存在,故而有很多锦衣卫隐藏在其中。诸葛亮一行人进入村庄之后,立刻就引起了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