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陛下小小年纪已是草原上共同认可的‘天可汗’,更应该对自己的子民给予认可,团结治下所有的百姓,如果连他们的语言都不会讲,无法跟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如何能服众?没有这样的格局,如何谈万国朝朝贺的天朝上国。希望丞相您能支持哀家。”
一直沉默不语听母后跟丞相辩论的李承稷说道,“周相,朕认为母后说得对。朕和朕的弟弟妹妹们都在努力学习外语。以后我们都是至少掌握三门外语的人。”
听到这里周相怔怔。
他虽然敬佩江月白在平反谋逆中的卓越贡献,但一直对江月白参与政事颇有微词,此时却由衷地感到敬佩,虽然他还没有认同江月白的观点,但能有这样敏捷的思维和宏大的格局,实在不一般。
但他依然恭敬地说道,“科举实乃国策,绝非儿戏。请陛下三思。”
既然提到科举,江月白便提出她的第二项主张,新的一年开设恩科,预录取二百名。经过三个月的蒙语的封闭式集训后,考试过关的才能被最终录取,否则不予录取。他们将被派到北部蒙古工作,担任地方官员。
此时虽然设立了安北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两个大府,分别管理蒙古地区和xj地区。但底下并未像内陆省份进行更多层级的设置。所以江月白提出,既然已经成为大明的领土,就要实行跟内部一样的管理结构,这就需要大量的中原人才,而这些人才如果不懂当地语言是不行的,无法顺利地开展工作。
如此严密的逻辑,周相发现自己竟然又被说服了。
最后在朝堂上,向来保守公正的周相成为江月白的坚定拥护者,力推新的一年三月开设恩科。
只是对江月白的方案进行了细节性的调整。例如预录取改为录取。只是没有通过的人,只能担任地方九品小官,但如果通过了就会给予七品及以上的官阶。这无疑是有极大的诱惑力的。
同时提议挑选两个地区的青壮年两百人到汉地学习汉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