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暗自思忖:如此才能出众之人,实乃政务上不可多得的王佐之才啊!也正因如此,自己才这般依赖杨嗣昌,不愿轻易与之分开。此人对于各种事务的归纳总结能力堪称一绝,总能迅速抓住关键要点,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崇祯皇帝转头看向身旁侍立的王承恩,开口问道:“王大伴,方才杨爱卿所言,你可曾一一记下了?”
王承恩连忙恭敬地点头应道:“回皇爷,老奴皆已牢记在心。”
崇祯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吩咐道:“那便甚好。待司礼监将这些指示详细抄录妥当后,妥善保存起来。若哪天朕的福王亲叔叔不幸薨逝,无论是内廷还是外廷,都需严格按照这份记录行事,不得有误。如此一来,凡事皆能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
当崇祯皇帝说出这番话时,其语气竟是那般冰冷无情,毫无半点人情味可言。仿佛福王将死对他而言,不仅不是一件悲痛之事,反而令他颇为欣喜。
“喏。”王承恩恭敬地应道,然后迅速转身走出了军机处。他脚步匆匆,目的地正是司礼监和内阁所在之处。
王承恩要向两个关键部门转达杨嗣昌所精心制定的关于亲王薨逝后,京城各个衙门应当如何应对处理的详细方案。这项规定将会被确立为既定惯例,毕竟如今京城之中的亲王与郡王数量众多,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再出现像福王那般因水土不服而不幸离世的情况。
与此同时,杨嗣昌目送着王承恩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不见的身影。当确认对方已经离开之后,他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得意之情。
能够让崇祯皇帝对自己所说之话毫无保留、全盘接受并且一字不改地依从执行,这种成就感无疑令他倍感自豪。
然而,尽管内心欣喜若狂,但杨嗣昌深知在表面上仍需保持一份矜持和谦逊。于是,他强压下心头的喜悦,缓缓将目光从门口收回,重新落回到屋内正端坐着的另外两位军机大臣身上。
直到此刻,杨嗣昌方才突然意识到,就在自己身边还坐着这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虽说崇祯皇帝在这件事情上完全信任并采纳了自己的建议,甚至连询问一下他们二人意见的环节都省略掉了;但作为首先提出此倡议之人,于情于理自己都应该向这两位同仁略作解释或者示意一番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