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撤退有度,前中后三军依次掩护后撤,骑兵散在两翼阻挡追兵,所以林暮寒率最后一营的骑兵预备队,追击了晋军三千里,也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此时的晋军完全可以选择走水路退出镇水城地界,但巢城已经被秦军先锋围困,陈擒一撤,等于巢城侧翼大开,后路尽数被断。
尽管黄桥反复劝谏,陈擒依然无法放弃巢城守军。
这不难理解,不战而退会在朝中被说成畏敌如虎,放弃巢城和镇水城的代价哪位主帅也承受不起。
这正是林暮寒想要的效果,他要一战定乾坤。
镇水城守军和韩卫老将军的主力秦军合兵一处,在晋军百里之外的地方安营扎寨,秦晋两军的主力在此开始了宿命对决。
将近五万的秦军精锐对战六万大晋执戟士,看起来数量上并不占优势,若是算是林暮寒新训练的一万重步兵,两者数量也就基本持平了。
最关键围困巢城的军队和丰台山的三万大军随时可以驰援,秦军在兵力对比上并没有什么劣势。
第二日,双方在战场布好了阵型。
秦军分左中右前后五军还有一支五千铁骑作为总预备队,留总预备队是林暮寒的习惯。
左中右三军都是一个完整的军团,盾兵枪兵弓弩手一应俱全,通常重骑兵护住两翼,中间是抗线的重步兵。与前后两军相比,左中右三军骑兵占得比重更多。
前军冲锋在第一线,以长枪兵和弓弩手等重步兵为主,负责正面撕开对手厚实的防线以及硬抗晋军最精锐的进攻锋芒,号称精锐中的精锐。后军则以战车重弩投石机等重型器械为主,可以对左中右前军进行远程火力支援。
左右两军最外翼的骑兵其实又分出两个五千人的骑兵集团,负责迂回包抄,以及对抗敌军骑兵的突袭。
战场上的事情无需林暮寒过多分心,韩卫、王信等一干将领久经沙场,经验丰富。
他现在只是不断地试验自己的想法,想要尽快应用在战场上。
相比秦军,晋军在重骑兵这一块明显居于弱势。没办法,大晋缺少养马地以及优秀的战马品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和大秦相提并论,能和多阵率领的铁骑相抗衡的执戟士并不普遍存在于晋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