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从陈振华协助216团,攻击到汇山码头的路上,更是将小口径火炮的支援优势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这也是韩显元团长,哪怕是现在在炮火连天的时候,也要求各营各连选派潜在炮手,从而来到炮排当中学习打炮技术。
为了让这批官兵,能够安全地学习炮击技术,陈振华只得利用现有的掷弹筒,以及81毫米迫击炮对他们进行教学。
此时向他们讲述太多的炮击理论,几乎没有太多的作用,而是教他们具体的操作方法最为重要,以后随着实际战场演练,他们的火炮操作能力就会逐步的提升。
所以陈振华,毫不犹豫的摒弃了那些火炮知识的长篇大论,而是简简单单的教导他们这些掷弹筒和81毫米迫击炮的操作知识。
毕竟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也就只有迫击炮和掷弹筒这些小口径火炮。
至于九二式步兵炮、四一式山炮、三八式75毫米野炮,大部分没有接触到的机会,当然更不用提105毫米、120毫米、150毫米的榴弹炮等重炮了,这些大口径火炮,就需要系统的火炮知识了,不是简单的一撮而就。
就这样,这30名官兵在陈振华的要求之下,在陈振华搬运弹药的半路上,开展了掷弹筒和迫击炮的操作学习,此时此时反正也没有别的人,只有陈振华和那30名炮营官兵。
陈振华也将一连现有的掷弹筒调取了5门,同时还有2门81毫米的迫击炮,毕竟现在一连的仓库里,有掷弹筒近15门了,81毫米的排挤炮6门,当然陈振华空间里更多。
于是陈振华便对着所有人,讲解起了小鬼子的八九式掷弹筒,以及81毫米的迫击炮知识来。
掷弹筒,作为一种可以有效增强步兵火力的武器,在小鬼子的军队使用时间较长,长达二十多年,尤其是在华夏战场上,甚至可以一直使用到半岛战争中,整整使用了三分之一世纪的时间。
八九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掷弹筒的改进型,炮弹口径是50毫米,掷弹筒全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
火炮全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击距离 500米。
作为步兵即时支援武器,掷弹筒有几个巨大的优点,首先是重量轻,易于携带,可为步兵随时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