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到了穷途末路,为了能够活下去,什么事情也干的出来。
这原本鄮县的知县不是个好人,自然也不怎么管理县内的事物,除了他贪得无厌之外,城外还养了一窝子山贼土匪。
这些鄮县的户户之所以不离开,要么和知县是同流合污,沆瀣一气。要么是故土难离,资产深厚。
反正前知县在的时候,他们已经募捐过一回了,现在是怎么也不肯再出一笔粮草资金。
迫于无奈,有些人就打起了军粮的主意。
所谓法不责众,当第一个人冲上去以后,其他的人就会有一个从众效应。
梁山伯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也没有什么自己的势力,怎么拦得住这些饿疯了的百姓?
马文才正是接到朝廷调查鄮县军粮被抢的调查令才来的鄮县。
相对于梁山伯被普通老百姓骂朝廷走狗,不负责任。马文才带着兵卒骑着高头大马,那些百姓一声都不敢吭,还没有等他们靠近便做鸟兽散。
马文才打算把那些哄抢军粮的人都抓起来,但是梁山伯却认为这些老百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活不下去了才抢的军粮,情有可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鄮县受灾一事我也深表同情,但是这不是哄抢军粮的理由。
战场上那么多士兵在为这个国家战斗,保护百姓,难道他们就活该受饿吗?
朝廷让你当这个县令,是让你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你来制造问题。”马文才和梁山伯理念不合,在万松书院发生很多事情,马文才认为梁山伯属于自作自受,太过于感情用事了。
“可是……可是这件事情基本上全县的百姓都有参与,如果把他们抓起来,整个县人都没有了……”【没有参与到哄抢的百姓:我们谢谢您嘞,勒紧裤腰带,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百姓,结果被你一杆子打死。】
“那就让战场上的士兵没有死于敌人之手,反而死于饥饿吗?”
“这……”
“什么也不是。”马文才下令去抓哄抢军粮的主要人员,那些粮食能够找回来多少是多少。最起码先把几天的粮食撑过去,否则战场上真的要饿死人的。
另一方面,马文才也向几位同窗写去了求助信,同窗当中有好几家富户,凑一凑也能够捐出一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