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第28章 (4)气有余与不足的典型症状及高效补泻疗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章 (4)气有余与不足的典型症状及高效补泻疗法(2 / 2)

岐伯说:“气有余的应当泻其经髓”,这里的“气有余”指的是体内正气或邪气过盛,超过了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髓”则可理解为经络中更为深层、精微的部分,它可能涉及经络本身的营养与功能状态。因此,当气有余时,需要通过特定的方法(如针灸、推拿、药物等)来引导或排泄过剩的气,使之回归平衡。但这一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避免直接伤害到经脉本身,因为经脉一旦受损,将影响气血的正常流通,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同时,“不要使之出血”则强调了治疗的温和性,避免采用过于激烈的手段导致出血,从而进一步损伤正气。

“气不足的则应补其经髓”,这里的“气不足”指的是体内正气虚弱,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此时,需要通过补益的方法来增强经络中的气血,使其达到充盈的状态。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使其出气”,这里的“出气”并非指呼吸之气,而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造成气的过度耗散或外泄。因为对于气不足的患者来说,每一分气都是宝贵的,需要精心呵护,以促进其逐渐恢复。

黄帝问怎样刺微邪呢?

岐伯说:“应当先按摩病处时间要久一些”,这一步骤至关重要。按摩不仅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为后续的治疗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通过长时间的按摩,患者会逐渐放松,对治疗的接受度也会提高。

接着,“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假意说要深刺”,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深层的心理策略。中医讲究“治神”,即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展示针具并预告深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患者的注意,甚至产生轻微的恐惧或紧张感。然而,这种紧张感并非全然无益,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患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精气内收,从而为接下来的治疗创造更加专注的状态。

然而,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真的进行深刺,而是“在刚进针时还是改为浅刺,达到病处即可”。这一转变,既避免了可能因深刺带来的不必要的疼痛和损伤,又巧妙地利用了患者因紧张而内收的精气,引导其作用于病处。此时,患者的精气深注于内,与邪气形成了一种对抗态势,使得邪气在浅表处散乱无章,难以聚集成势。

最终,“邪气从腠理外泄了,真气就会通达再次恢复正常”。这一过程,是中医针灸治疗追求的理想状态。通过精准的浅刺和巧妙的心理调适,使得患者的正气得以恢复,邪气得以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综上所述,岐伯的这段论述不仅体现了中医针灸治疗的技术精湛,更展现了中医在身心并治方面的独特魅力。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