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人最重要的就是气和血,您说的血偏盛是虚,气偏盛也是虚,难道就没有实吗?
岐伯说:多余的就是实,不足的就是虚”,实际上是在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状态下的一种基本判断原则。
气偏盛则血不足是气实血虚”时,气与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滋生。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而血则负责濡养全身脏腑组织。若气过于强盛,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可能会过度消耗或制约血的生成与运行,导致血相对不足,形成所谓的“气实血虚”状态。
“血偏盛则气不足是血实气虚”,则是指当体内血液充盈过度,超出了正常生理需求时,可能会反过来影响气的生成与功能发挥,造成气的相对不足。这种状态下,虽然血液看似充足,但由于气的推动、调控作用减弱,反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血瘀、气滞等。治疗时,同样需要注重气血的调和,既要考虑去瘀生新,又要兼顾补气行血。
岐伯说:血与气的关系如同日月星辰,相互辉映,共同维系着人体的健康与平衡。当血和气各自偏离了它们本应坚守的岗位,失去了那份默契与和谐,确实会陷入一种“虚”的境地。这就像是一支乐队,如果鼓手和钢琴家各自为政,不按乐谱演奏,那么整个乐章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失去原有的韵味。
而关于“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都流注到经脉,如果血与气混杂就成为实了”这一说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中医经络系统中,络脉和孙脉如同小溪细流,它们将气血缓缓输送到更大的经脉之中,这些经脉则如同江河,汇聚了全身的气血精华。正常情况下,气血在经脉中是有序流动的,它们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然而,当某些因素导致气血在经脉中流动不畅,或者气血本身的状态发生异常(如气滞血瘀、气血两虚等),就可能出现血与气混杂的情况。这种混杂并非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指气血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导致它们无法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气血的“实”并非指其数量上的充盈,而是指其功能的紊乱和状态的异常。
在中医的奇妙世界里,血与气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它们如同两位默契的舞者,在人体的舞台上演绎着生命的旋律。然而,当这两位舞者不慎“绊脚”,即血与气混杂并逆着经络的指引而上冲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厥病”就可能悄然上演,让人措手不及,仿佛瞬间陷入了死亡的边缘。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体内的河流突然倒灌,本该滋养万物的水流却逆流而上,冲击着脆弱的堤岸,威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在人体中,这样的逆流会导致气血严重失衡,头部作为气血汇聚的高地,首当其冲,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引发突然昏厥,症状之剧烈,犹如暴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