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侯嬴有士人的傲气,信陵君危难之时也显露出了自己的真性情。
再说窃符,信陵君为得魏军之助,盗窃魏王兵符,勾联魏王姬妾,其后更是诛杀魏将晋鄙。这三件事,无论哪一件单拿出来,都是犯上作乱,说信陵君一句乱臣贼子,更是毫不为过。
就信陵君来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救援赵国、抵抗秦军,所以哪怕他做了如此多的不臣之举,后世之人并没有因此责难他、怪罪他,因为能够舍弃所有、对抗强暴、扶危救弱,符合了绝大多数人心底的期许。这天下从来都是弱者多,而更多的人也希望,在自己危难时,有人可以出手相助。正如信陵君一般,不顾君臣之礼、不畏流言,甚至不惜自己与其他人的性命。
该称颂的是信陵君这个人,而上述所为的三件事,哪怕他是信陵君,做的不对便是不对。信陵君心怀仁义,为人又宽厚有礼,可如此的人物,天下是少有的,古今也寻不出多少。知人难,以人的仁义与否,德行如何来断事、决事,‘倘他是仁义的...’、‘他是有德行的,断不会...’,如此这般,事情多也就败坏了。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事情是由不得人随意去做的,所谓规矩礼法也绝不是为了将人定死,彻底框缚住人的所作所为。只是告诉你这般做不得,那样不能为,限制的是你的贪婪,束缚的是你的欲望,因为一旦贪婪和欲望被释放,国家没有了秩序,生民没有了依存,权威、权贵也就将会崩塌。到了这般地步,你会发现,无论你是谁,想要做一件事,哪怕只是一件往日里平常的小事,必然变得困难重重,无法成行。
所以礼法也好,律法也好,终是为了秩序而有,物有所别,事有所止。所谓秩序之利,生民以其存,权贵得以势,圣贤得以为,良善则愈良善,破败则尽破败。
但有与礼法、律法相背,自然惩处之。似窃符杀将,勾连宫墙,这样的大罪,自当严惩之,绝其心念,使后来者不敢效仿。
此等御民之道,以事治人,不问前因,不论缘由,虽有良善之心而不可行忤逆之举,但有歹意妄为则必按律惩处。以事治人,非宣扬仁义、崇德修礼,乃绝恶灭邪,使其不可越界而为。故此道重其事,不见人。
信陵君之时,天下诸侯皆畏惧秦国,救赵击秦,在诸侯看来实乃天下义举,魏国一家一国之秩序,如何与天下诸侯之期许相比。
及秦国屡破魏军,安厘王也无暇顾及信陵君之罪,以其名望贤德而抗秦。
然信陵君既为,其罪虽不在名册,已入人心,终成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