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章 以工代赈(2 / 2)

贾涉看了看四周,发现旁边的官员都是和自己一样一头雾水,不解的道:“陛下,这个将灾民编入厢军,也算是给他们一口吃的,待灾情过去,再放他们归家即可。”

“出现灾情,只是将灾民编入厢军实不可取,朕有一个更好的主意众卿想听听吗?”

赵灵笙面带微笑,显然是胸有成竹了。

这下不仅仅是贾涉,就连其他人都非常感兴趣,因为人祸可以避免,天灾却是无法避免的。

灾民没有了吃的,州仓、县仓发不出来粮食,他们也就只有编入厢军,才能有一口吃到了,

虽然也吃不饱饭,至少还能活下去不是?

赵灵笙道:“众卿,这次灾民十几万之多,除了老弱妇孺之外,青壮至少也有四、五万,何不将这些青壮聚集起来疏浚河道、修筑官道?”

“朕记得范文正公曾经说过:‘荒歉之岁,日以五升,召民为役,因而赈济,一月而罢,用米万五千石耳’,朕欲效法范公,众卿意下如何?”

以工代赈其实在国内早就出现了,最早的实例出现在齐国晏子,北宋时期范仲淹和司马光均提出了【工赈】之法,与【军赈】一同成为了赈济灾民的主要方法。

到了南宋前期,【工赈】还很有市场,宋高宗和宋孝宗时期还挺普遍。

到了南宋中后期,因为皇帝的殆政,官员们自然也就是上行下效。

【工赈】没有多少油水,将灾民编入厢军油水可丰厚多了,自然【军赈】就成为了主流

赵灵笙此言一出,大殿里就陷入了安静之中,片刻后乔行简就道:“陛下,近些年粮食收成并不太好,如果用【工赈】的法子,只怕是……”

赵灵笙笑着道:“粮食的问题不用担心,众卿可曾记得今年三月底献来的祥瑞,被朕命名为红薯的粮食吗?据说这东西在南洋每亩地能产40石。”

“现在皇庄传来消息,红薯已经差不多成熟了,众卿明日与朕一同前往皇庄,看看这个粮食能不能亩产40石?”

听到赵灵笙说粮食不成问题,官员们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以工代赈的法子。

刑部侍郎亲自带队,前往扬州等地抓捕知州、知县。

如果同知、县丞与他们同流合污,那就一同抓捕,绝不留情,让再次一级的官员暂代知州、知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