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妃娘娘是第一批知道皇帝有这个打算的。
私下里有议论,但摆到台面上,是第二日的朝会。
细数大魏的这些武将,论军功或是论能力,还得是先帝的几个皇子,也正因为有几个“好儿子”,庆王用完了,辽王替补,辽王过后还有梁王......无论哪一个单拎出来,都不逊色时下朝中的优秀将领。
最开始的时候,给尚且年轻,心怀希望的长子庆王画画大饼,等到忌惮庆王的时候,辽王已经长起来了,兄弟俩正好互相制衡......无论斗成什么样,必定是两败俱伤,谁输了,就叫梁王替补上......再然后,又会有新的皇子长成,周而复始。
先帝俨然是当自己能长命百岁去安排的.....
一方面,先帝不愿意这些儿子军功太盛太能干,以至于压了章怀太子一头;但另一方面又需要靠着这些儿子,来控制军权,再如何,自己的儿子掌权,都比外人功高震主来得安全。
因而,先帝自个儿是从来没上过战场的,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但到了元德这一朝就不一样了。
说白了,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先帝不仅将国库和国力消耗殆尽,寅吃卯粮,也将自己几位皇子过度消耗。
几位皇子都攒够了当皇帝所必备的名望和能力,可皇位只有一个,谁愿意让?
尤其是庆王,吃“大饼”吃地最多,一直往里头投资,结果要兑现的时候,告诉人家钱庄倒闭了,几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谁受得了?
先帝在时,起码有个悬念,先帝一走,元德帝即位,便一点悬念和盼望都没了。
站在庆王的角度,说不定人家还想着是拿回自己的东西呢。
否则,也不会等这么多年,年近五十还要折|腾。
论资历和能力,庆王都不比谢侯逊色,南边和戎族激战正酣,皇帝若不想从那边撤人,满朝文武细算,还真没有比元德帝自己更合适的。
只是,今非昔比,君王御驾亲征,不似从前元德帝还是梁王时,那时候,无论多危险,说句难听的,即便出了什么事,也不过就是一个不受宠的皇子。
但现在,元德帝需要对整个大魏的全局负责......
刚开始讨论的时候,朝中确实是沸腾了一阵,有反对,也有请战的......
废话,身为武将,要叫皇帝亲自领兵打仗,那就是他们无能,能力不够,态度还是要有的。
但吵了一个时辰,还是找不到更合适的武将,两边打仗都要费钱,也得面对军需粮草等现实问题......
诸位臣公才发现,他们争辩的问题,上首坐着的帝王都已经考虑过了......争了半天,又都绕了回来。
等他们吵完了,皇帝才定下日子,十日后启程赶往沧州。
此时,谢家军就驻扎在沧州。
是夜,谢家大郎刚收到陛下要驾临沧州领兵的消息,就匆匆赶往自家父亲的营帐。
谢侯的营帐内只点着一根烛火,光线昏暗。
由于风寒倒下的谢侯,就坐在圆桌旁的躺椅上,神色恍然,在烛火下独酌。
谢家大郎看到圆桌上摊开的一份密信,便知道自家父亲提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