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这个王俊在其中跑前跑后,居中张罗,颇为得力,杨占鳌便提拔他临时充任了自己的副官。
同时,将这些在登州城新募的人马分为六十棚,临时编作了两个哨,并将其中一哨交给了王俊管带。
杨振听了严省三的介绍,又听了杨占鳌的补充,一时之间也不能确定,这个王俊到底是不是那个在崇祯十三年揭竿而起的山东义贼王俊,只得寒暄勉励了几句了事。
历史上的王俊,同样是山东费县人,于崇祯十三年在鲁南地区纠集了大批灾民作乱,一度截断了京师与南方的漕运。
明亡后,鲁南一带的各支农民军,聚集到了这个王俊的旗下聚义抗清,在鲁南山区坚持了好几年,直到顺治九年才被满清调集重兵剿灭。
杨振虽然知道这个名字,但是对这个人的生平却并不清楚,不敢确定杨占鳌他们在登州府招募到的这个王俊,是不是历史上那个先反明、后反清的“九山王”义贼王俊。
尤其是,杨振对抗清义士王俊的了解,基本上都是满清入关以后的事情,对于这个人之前有什么作为,尤其是崇祯十三年揭竿而起以前的情况,比如说其家世背景之类,一无所知。
这样一来,他也没有办法像试探于七那样,通过问他一些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来确定他的身份。
不过,这个王俊三十来岁的年纪,铁塔一般的体魄,炯炯有神的眼睛,却叫他觉得,即使他不是历史上那个“九山王”王俊,那也没有什么关系,稍加磨练,恐怕就是一员悍将。
接下来,严省三介绍的人,一个叫作张天宝,一个叫作王余佑。
其中那个叫张天宝的,同样出身沧州,却是严省三少年时的好友。
这次严省三回到自己的故乡沧州募兵,首选当然是自己的三亲六故九族亲友。
那些熬盐为业的灶户们,终日辛劳却三餐难继,生活异常困顿,根本看不到出路,有了严省三这个蹈海求生的族中人衣锦还乡的例子,自是纷纷应募。
除此之外,严省三的目标,就是少年时的“狐朋狗友”们了。
这个张天宝,同样是灶户出身,但是自幼喜欢舞枪弄棒,加上沧州习武之风盛行,十几年下来,却也练就了一身武艺。
这一次,严省三时隔多年衣锦还乡,又遇见了张天宝,而张天宝也成了当地缙绅商会自募的团练护漕队的头领。
两个人再见面,严省三要招兵买马,张天宝想出人头地,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张天宝带着一批饭都吃不饱的护漕队和一批运河上的纤夫二百多人,领了严省三给的安家银子,安顿了妻儿老小,跟着他踏上了赶赴登州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