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不管城外面的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守卫镇江堡的金海镇主力兵马,都不应该分兵出城。
对于柳林这个前平安道兵马节度使来说,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如果杨振不出兵救援,那么清虏大军分兵过江之后,江东朝人诸州府的城池百姓,就只能听天由命,靠他们自己了。
至于靠他们自己将会是一个什么结果,柳林根本不敢去想,只能寄希望上天的眷顾了。
曾经做过平安道兵马节度使的柳林,当然不愿意看见这个结果,可是他很清楚他自己现在的处境。
杨振出人意料地夺下了镇江堡之后,从鸭江东岸到大同江之间的李朝北方二道许多城池,都闻讯打出了抗虏的旗号,举兵反清了。
像这样的情况,身在汉阳城的国主李倧难道会不知道实情吗?
在柳林看来,李倧当然不可能不知道实情。
可是李倧既然肯定知道北方二道尤其是平安道发生了这种事情,那么汉阳城的小朝廷为什么会按兵不动,毫无反应?为什么不趁机拨乱反正,摆脱清虏,重归大明呢?
鸭江东岸的两道,多地发生了反清起义之后,隶属平安道的几个州府郡城,先后都派了信使前来镇江堡通传消息。
在鸭江东岸各地朝人义军信使,之前带来镇江堡的各种消息里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曾向汉阳城的小朝廷呈报过起兵抗虏的公文,但是一律没有回音。
这也是那些起兵反清的平安道官绅义军,意识到情况有点不对,赶紧派人前来镇江堡送信和抱大腿的原因。
前来镇江堡的朝人义军信使,有的是请求柳林这个兵马节度使前去主持大局,有的干脆就是请求杨振这个大明征东将军直接派兵进驻。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柳林早就想明白了。
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就是汉阳城的李朝君臣,被当年的丙子胡乱吓破了胆,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本不敢公然反清,只敢骑墙观望。
这样一来,柳林可就不能不好好考虑一下自己将来的下场了。
当初同在镇江堡内的义州府尹黄一皓等人纷纷选择回到各自的任所举旗聚兵抗虏反清的时候,柳林就想到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