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局势恶化的罪魁祸首,朝廷上下都将之归结到了三大饷上面,最后归结到征收几十年的辽饷上面。
这个看法,当然没有什么大错。
然而看到了又能如何呢?
辽东一日不平定,辽饷就一天不能停止。
对此,所有人也都看到了,辽东一地实在是牵扯了大明朝太多的兵力财力与物力。
只要辽东平定了,不仅辽饷可以停,而且辽兵也能大举抽调入关,有辽兵平贼,有金海镇的兵马平贼,那么剿饷、练饷也就不必征收,或者最多征一个剿饷。
如此一来,天下也就能渐渐重归太平。
这是现在的内阁大臣们特别是被杨嗣昌之死刺激到的崇祯皇帝的真实想法。
这一回,朝廷重臣和崇祯皇帝有关辽东的真实想法,经过陈新甲以及张若麒的转达,对杨振说了出来。
总的来说,杨振本人当然是认可这个想法的,但是这个想法要想成为现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动员九边之兵,一次灭得了清虏才行。
如果这一条实现不了,那么后面的所有设想,都是镜花水月,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不管张若麒怎么说,也不管褚宪章怎么帮腔,杨振就是不肯松口。
到最后张若麒眼看要急眼,杨振只得后退一步,请他先征询了蓟辽督师洪承畴的以及锦义伯祖大寿的意见之后再说。
而张若麒见一时说服不了杨振,也只得暗自琢磨另想办法。
不过他这次前来金海镇的主要目的是叫杨振调兵南下,到中州助剿流寇,至少这个目的他达到了。
因此,他也没有敢跟杨振真翻脸。
崇祯十四年四月十九日中午,杨振下令征调的兵马之一,来自金海东路祖克勇麾下的重骑兵于乐吾所部,走陆路率先抵达了旅顺口待命。
张若麒看见金海镇的兵马开始集结,心情大为好转,又见他们人虽少,但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也不再总跟杨振计较与清虏决战的事情了。
毕竟杨振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不把关内的局势稳一稳,也的确没有办法将大军云集到辽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