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她亲生的小女儿嫁的这么近,不说天天回娘家,那也差不多了,小女儿能在娘家一口东西不吃?吃了东西,哥哥没意见,这时间长了,嫂子能没意见?
所以啊,日子都是将心比心,这么比着过的。
对于女儿一家这么多口人回娘家,她还想着特意买肉,用上大孙子换回来的白面,吃上一顿肉饺子,那说的也有底气。没看白荷花二话不说,拿了钱票就出门了?
这早饭刚吃完,苏外婆已经开始张罗着午饭了。那边苏怀兰还特意拿出大哥一家的照片,让苏外公看看两个小重孙。
人老了,看见孩子就高兴。
苏外公看见豆豆和包包兄弟俩的照片,喊苏外婆也来看,还要求把自己那副老花眼镜拿过来。
一时间又问到老大一家,每个人的工作等等。
提到孙女永静,却说她的婆家条件差点,苏外婆又旧事重提:“这孩子,当年非要自己谈,你说三个兄弟读书都不及她,她还考了个中专……”
苏永静的丈夫杨文柏,是她在中专同学,可家里兄弟好几个。这城里跟乡下不一样,乡下没工作的,都去种地,总有个营生。
这城里的,没有工作,那家里的生计就艰难了。
杨家六个孩子,杨文柏自己考上了中专,跟苏永静一起分配到一家化工厂当技术员。底下五个孩子,只有老二接了杨母的班。
杨父年龄不到五十,在钢铁厂那是八级老技术工人,要是让老三顶班,老三得从学徒工开始干起,这工资一下就少了一大截,所以老杨家不舍得让老三去顶杨父的班。
这两个孩子里,还有最小的两个女孩,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
提到那卖临时工的事情,苏怀兰也就将杨家情况跟老父亲唠叨一遍,最后才说:“那临时工,大嫂花了一百五买下来的,不知街道上谁说漏了,有人就想花一百六买下来。大嫂想要一百七,那人不干。”
苏外公点评:“老大媳妇也是要强,十块二十的,有什么好争的。”
苏怀兰没理会老父亲,接着说道:“大嫂也是想,便宜外人,不如便宜亲戚,就问永静,她小叔子杨家老三干不干。”
苏外婆问:“这个工作,杨家老三接着了?”
苏怀兰点头:“可不是,那老三今年都快二十了吧,再找不到工作,听说就要去支援边疆建设。大嫂也没多要钱,就要了他一百六。”
苏外婆听话听音,虽没去过申城,也知道那地方特别大:“那这老三上班的地方,离家里挺远的吧。他这平时怎么住啊?可别去打扰老大一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