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在楚平王手中,可谓是内忧外患,而这一切,皆缘起于楚平王目不识人,楚地的忠良俊杰纷纷被排挤倾轧,被迫离国;奸佞宵小之徒,却充盈朝野,不离平王左右。朝中乌烟瘴气,朝外自然动荡难安,人心离散。
不过,纵观楚国存在、发展的历史,并非只有楚平王一人不辨忠奸。有一则典故,内容是春秋时着名的外交家蔡声子对于“楚才为晋所用”的一番论辩,准确而概括地反映了楚国国君不重视贤能之人,任其流向国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为何楚国在与别国争霸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每每落入下风的原因。
公元前574年,蔡声子为调节晋、楚两个大国的矛盾而游走其间,在与楚国令尹子木的交谈之中,他被问道倘若晋、楚两国的士大夫相比较,哪个国家的更为贤明,蔡声子掷地有声,“晋卿不如楚”,然“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蔡声子坦承,尽管晋国也重用王室宗族之人,但也大量使用楚国人才。楚国国君为人苛刻,喜好刑罚,楚国的士人屡屡被逼得逃离楚国,往别国任职,结果在别的国家展露才华,反过来为他国侵占楚国利益出谋划策。蔡声子以楚申公子仪之乱为例。在这场乱局中,楚大夫析公受到牵连,不得不投奔晋国,被奉为上宾。结果在晋楚之战中,正是他点出了楚军性情浮躁轻率,士气容易衰竭的弱点,帮助晋国军队大获全胜。
还有楚大夫雍子,被父兄诬告不能分说,只得逃亡晋国。在晋楚交战中,挽救了本来行将崩溃的晋军,令其鼓起士气以死相搏,最终反败为胜。更有如今伍举,因为娶了申公子牟的女儿,被申公子牟的罪过牵连,被迫蒙冤流亡郑国,日日盼望能够沉冤得雪,回到家乡。近日又来到晋国,倍加器重,跻身名臣之列,倘若他设计谋楚,可是防不胜防啊。
听到蔡声子一系列论说,令尹子木心惊肉跳,赶忙向楚康王进言,让其为伍举平反,将他迎回楚国。
可是,伍举的幸运仅仅是楚国臣子中极少数的个例。在楚国的宫廷之中,贤良之臣、忠勇之将,屡屡遭疑见弃,不得已为他国所用,进而反噬楚国,长此以往,楚国安能不败?
伍子胥可谓是这些人中最为惨痛的一个了。父兄被杀,只身逃往宋国,投奔为谗言所害、亦寄身宋国的楚太子建。然而,宋国彼时也是内乱频仍,政治环境极不安稳,本身就是客居此地的太子建、伍子胥自然难以长住,两人只好起行前往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