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的难受。
从能量代谢角度看,100米比赛时,磷酸原系统供能占主导地位。人体储存的ATP - CP在全力冲刺下能维持大约6 - 8秒的高强度运动。
例如,现在优秀男子100米运动员的成绩一般在10秒左右,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大部分能量来自磷酸原系统的即时供能。这种供能方式产生的代谢废物少,身体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过多疲劳物质。
从生理数据角度分析,在100米冲刺过程中,运动员的心率会迅速上升,可达180 - 200次/分钟,但由于运动时间短,运动结束后,心率恢复相对较快。
同时,肌肉的收缩主要是快速的等长收缩和向心收缩,肌肉纤维的激活主要是II型快肌纤维,它能产生较大的力量,收缩速度快,帮助运动员实现快速起跑和加速。
200米比赛中,磷酸原系统在起跑后的前6 - 8秒起主要作用,之后糖酵解系统开始大量供能。
糖酵解过程中,每分子葡萄糖分解产生2分子乳酸和2分子ATP。
随着乳酸的大量产生,肌肉和血液中的pH值会下降,引起肌肉收缩能力下降。
一般在运动后的3 - 5分钟内,血液乳酸浓度可以达到10 - 15mmol/L,这个高浓度的乳酸会导致肌肉酸痛、疲劳和运动能力下降。
从生理数据看,200米比赛后半程运动员的心率会进一步升高,甚至可能超过200次/分钟,而且由于乳酸堆积,运动员的呼吸频率也会加快,试图通过增加氧气摄入来缓解无氧代谢产生的疲劳。
肌肉收缩不仅有快速的向心收缩,还因为疲劳产生了更多的离心收缩,这增加了肌肉拉伤的风险,同时也使运动员感到更强烈的肌肉酸痛。
你明白这些基本的因素,就知道为什么赵昊焕,劳逸,许州正等人,不管是前程的百米选手,还是后程的百米选手,都在200米上,并不在行。
因为从生理数据上以及能量代谢的角度看,他们的生理条件,肌肉条件,天赋条件,都不太符合200米的需要。
就更不要说耐力,这些百米选手绝大部分都不匹配的天赋属性。其实绝大部分时候100米和200米都只是成为短跑而已,但其实压根不是一个类型。
虽然没有100米和400米差距那么大。
但其实本身就是两个运动。
只是因为在此之前200米训练的选手并不多,大部分都是100米兼项。到了21世纪之后,博尔特布雷克这些怪物基本上又都跑100米和200米,这就把100米和200米在大部分观众的内心中都产生了一种固定的印象……
其实,这俩运动真的有关联性,但的的确确是两个项目的运动。
梁佳宏跑一跑,也是因为他需要用200米增强一下自己的后程属性。本质上也是为了100米去的。
苏神这种用辅相带动主项的训练模式。
在二沙岛早就已经推广开来。
需要的人会做这种类型的训练。
梁佳宏本身200米天赋就还不错,上一世是因为脚掌骨裂的原因,没有办法多跑。
多训练。
其实他的天赋还不错。
不然也不会在好几年都能位列国内前几名。以他平常200米基本的不跑比赛来看,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
这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参数。
如果还要牵涉到技术,那更是还有一个弯道。这个百米选手不一定就能跑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