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怒海覆清1852> 第九九八章 咱们也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九八章 咱们也买(1 / 2)

不仅仅是拿三有这样矛盾的心理,英国人、美国人都有这样的心理。

满清是虚弱,也更容易控制,但是满清的政策太过保守了,每年进口的东西少得可怜。

华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

董良本就想要通过这样的贸易来促进华族的改革。

比如对粮食和棉花和糖的进口,并非是因为华族生产不了这些东西。而是因为华族想要大规模地移民,缓解内部的土地矛盾。

同时也增强华族对边疆地区以及海外领土的控制力。

而移民工作消耗最大的便是这些移民的生活物资。

这些人要参加移民就要有一段时间无法生产,这段时间必须要由政府给予补助。

要不然,这移民就变成了流民,势必会造成人口的流失,同时也会降低百姓移民的积极性。

就像是沙俄数百年来对远东移民,不过只是建立了一些据点而已。原因便是他们无法保障移民的生存。于是他们只能将罪犯流放到这里。

结果也不是很好,流放犯的生存率实在太低,大部分人都死在了路上。

英国人向澳大利亚移民也大致上是这种情况。

华族的移民与他们完全不同。一方面华族对地方上的控制能力比他们都要强。

另一方面,华族给予了移民全程保障,让他们在迁移的过程中能够吃饱饭,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到了移民目的地还能够获得比原籍更多的土地。因此移民普遍的预期都很高,通俗来说就是他们都有盼头。

正因为如此,华族才能够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北美的百万大移民计划。

英国人经历了两百多年,才将澳大利亚的白人数量增加到八十几万。

差不多的距离,华族一年时间就做到了。

这说明华族的这套模式是正确的。

当然了移民的吃穿住都要政府补贴,这可不是小数目。

华族内部的百姓还没有解决温饱,如果再将他们的粮食用来移民,显然也是不行的,于是董良就通过进口来满足移民的需要。

正好华族每年也会出口大量商品,需要用进口来平衡顺差。

这一点,满清朝廷是不会做的,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官府还是贸易商人,他们赚到了银子,首先想到的就是存起来。不管是存到钱庄还是铸造成银冬瓜放到地窖中。

只有董良这个来自后世的人才会明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印加帝国储存了那么多的黄金白银,不还是被区区一百多西班牙人给灭了国吗?

这些人金银如果不用的话,那么它们能够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呢?

对于董良这样大手大脚地花钱,华族的高层到现在都还有人不理解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