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第一见到这个老人家。
就像是克里斯·米勒在他的那本《芯片战争》所提到的:“如果有人能在中国建立芯片产业,那就是张汝京。他不会依赖裙带关系或外国援助,世界级晶圆厂所需的所有知识都已经在他的脑海中。”
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在浦东张江打下第一根地桩。
张汝京:“我这辈子就想把先进芯片制造带到大陆。”
大家都在浦东区,中芯国际位置距离银河大厦也不是很远。
不过现在的张汝京所带领的中芯国际,似乎遇到了大麻烦。
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漩涡。
2003年8月,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台积电在美国加州向中芯国际发起了“闪电战”,起诉中芯国际不当取得其商业机密并侵犯其专利,要求中芯国际赔偿10亿美元,但这一年中芯国际的收入还不到6亿美元,且尚未盈利。
到了2005年,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终于达成和解,中芯国际同意在六年内向台积电支付1.75亿美元。彼时的中芯国际在当年的销售收入进一步增长到11.7亿美元,产值已超越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晋身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但在《和解协议》中,台积电要求中芯国际“所有技术都需供台积电自由检查”,导致了中芯国际在后续与台积电的对抗中面临十分被动的局势。
2003年8月,那时候中芯国际刚上市,陈子桓那时候的江湖地位狗屁都没有。
说点什么更是会被人当成放屁和神经病,就相当于网络喷子。
说了也没人会理会。
2005年,陈子桓即便介入也没用。
不签那边就不和解,没有任何办法。
张汝京也清楚,但没办法,就是得签署,咬牙也得签。
不签就获得不了任何设备。
现在,张汝京已经听到了朋友传递过来的消息。
“台积电准备再次在美国加州起诉中芯国际。”
指责其违反了两家公司在前一年达成的和解协议,在最新的0.13微米工艺上侵犯了台积电的技术专利,中芯国际将被迫再次应诉。
就是这个诉讼,基本就奠定了张汝京后期的黯然出局。
那时中芯国际也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内忧外患。
黑石等5家国际私募基金找到张汝京,愿意以优厚的价格收购中芯国际,但张汝京考虑到中国芯片未来的发展,因此拒绝了私募。同期,摩根大通也提出以每股4.8美元收购中芯国际51%以上股权的建议,但同样被张汝京拒绝了。
最终,张汝京只接受了央企大唐电信的股权收购建议,但当时由于国企审批流程复杂,中芯国际的股价从1.4美元跌至0.36美元,16.6%的股份换得了大唐电信1.76美元的资金,但不能完全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外资收购同样的股份是23.46亿美金,央企是1.76亿美金,差了13倍!!!
张汝京对外资的频频拒绝,在内部引发了不满情绪。
中芯国际里面似乎还产生了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