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历史小说>重生朱棣之子> 第三百三十九章:膛线铳炮的崛起(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九章:膛线铳炮的崛起(下)(1 / 2)

,重生朱棣之子

当火铳响起时,阿鲁台率领的铁骑已经距离壕沟不满六百步,只剩下约有五百五十步。

而乾熙元年制新式前装线膛火铳的有效射程恰恰是五百五十步!

明代一步相当于后世一米三至一米五,即这种新式火铳的最低有效射程大概是七百米!

一般情况下,古代骑兵行军作战最高可以日行一百七十里左右,这已经算是极限。

而轻骑兵部队的极限是日行三百里左右,除去休息时间,按日行十个小时计算,轻骑兵的极限速度大概每小时三十里,与自行车相当。

因此,第一批六百多名火铳手完成开火之后,迅速退到一旁,紧接着第二批六百多名火铳手立即补上,举起火铳就扣下扳机,很快就完成了第二批的开火。

当第三批六百多名火铳手补上,第二批火铳手闪避到一旁时,之前的第一批六百多名火铳手已经完成了填装火药与子弹。

如此循环往复!

短短两分钟之内,明军已经完成了三轮齐射。

虽然燧发火铳的命中率不高,但其断肢开膛的效果却很喜人,因此为了弥补射击精准度的不足,永乐时代明军就用上了密集横队战术,射出一堵子弹墙——俗称“排队枪毙”。

滑膛火铳的理论射速为每分钟四发,但在与骑兵一百步的接火距离上,通常第三枪打完,双方就开始白刃战了。

此种情况之下,若换成线膛火铳,根本来不及打出第二枪。

这是因为前装线膛火铳的装弹速度太慢!

历史上,受限于技术水平以及思路的影响,一直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可以弥补线膛枪不足的米尼弹才被发明出来。

但朱高煦是穿越者,他不缺思路,缺的只是技术和把他的思路变成现实的工匠。

好在他之前是大明太子,两年前又登基做了大明皇帝,于是墨巧司的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定装纸壳子弹也顺利问世。

就这样,乾熙元年制的新式前装线膛火铳的装弹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能够做到每分钟打出一发子弹。

为了弥补射速的不足,京营三军火铳手皆熟练掌握了三段式射击战术。

就这样,阿鲁台率领的骑兵在明军火铳密集如雨般的射击下,一个个人仰马翻。

明军的每一轮齐射,六百多发高速射出的子弹,都会直接夺走至少一百多名鞑靼骑兵的生命,同时导致另外一百多名鞑靼骑兵失去战斗能力。

看着身旁越来越多的骑兵倒下,阿鲁台感到有些发懵。

他万万想不到明军如今的火器射程,竟然比永乐年间提高了整整一倍!

当年朱棣与阿鲁台大战,神机营使用的火铳射程不过两百余步,眼下却达到了惊人的五百余步!

不过,他敏锐的察觉到,明军新式火铳的射击速度要比永乐年间慢了不止一倍。

他相信只要加快冲锋的速度,就能率领骑兵赶在明军新一轮骑射之前,冲到壕沟,用弯刀砍下明军火铳手的脑袋。

可是,密集的子弹不仅夺走了大量鞑靼骑兵的生命,人仰马翻之后还成了身后骑兵的阻碍,以至于阿鲁台率领的骑兵整体速度也慢了下来。

又过了两分钟,明军再一次完成了三轮齐射。

这时鞑靼骑兵减员已超过千名!

阿鲁台率领剩余的两千多名骑兵,终于冲到了朱能坚守的壕沟阵地前方六十步之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