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得曹操也愈发沉默。
在他的认知里,百官诸强才为百姓,非是四海黎民也。
而若是依刘备所说的话,难怪这光幕之说里对涉及黎民之福祉的皆大加赞扬。
且黄巾之乱成了黄巾起义……一时间曹操遐想良多。
……
华盖殿中,观光幕之前有的悠然心情已经消失不见,对他来说需要劳心劳力的事情反倒忽然间多了许多。
这一刻他恨不得这少年郎早些说完,他好详细问问孙思邈看有何建议来预防自家妹子之祸事。
甚至还想早点度过这三月之期,等武侯所说的张仲景来到,好仔细请教以为标儿预防劳累伤身之事。
还有那少年郎所说的废宰相职后政务劳神之事。
虽然他自己确实觉得政务数量完全不算多,但看其意思……特殊的是自己?
但明天子是决计不会打自己脸将宰相再复设的,那如何设职如何分权来平稳的给子孙辅政,又是一桩难事。
而且还有因这些事引发的此前对明史猜测的尽数推翻,这些使得他更加心烦意乱,评此光幕之言也更是不客气:
“这张养浩,能写好文章,还能开科举,可称得上元人文道魁首,然亦不受元廷之禄,也因元廷而死。”
“那群读书人怎么须臾之间就能忘了胡元之乱,忘了张养浩之死,忘了数十年未有科举之事,忘了吏进风行时须给胡人当狗之事?”
“咱不让其当狗,给科举量其才,给官位展其才,怎反倒不愿意了?”
这话说的算是委实不客气了,但众人也都知道自家陛下便是这个脾气,故而也都是一切如常,马皇后起身劝了劝:
“欲要弥百年之祸,所耗岂止十年之功?”
“若是此时容易的话,这少年郎也不会着重表述重八之功绩了。”
“毕竟洪武帝乃非常人,所成就的也自是非常事,岂是易也?”
这话顿时让朱元璋老老实实坐了下来,朱标瞧着母亲也是一脸赞叹色。
天下能制父亲的,也就母亲了,但也由此他很难想象若是失了母亲,这洪武朝将是个什么样子。
倒也因此,朱标暗暗下定决心,定不能让母亲遭了厄难。
不过,这潼关怀古他也读过,此词竟如此受后世推崇?
【元朝的皇太子虽然死了,但泱泱大国总还是需要一个继承人的,最终忽必烈来了个隔代指定,太子真金的儿子铁穆耳被提拔为大元朝的继承人。
后来老朱在朱标死了之后做法也差不多,在这一点上两个开国君主的行为逻辑倒是相同的。
老朱看重汉家礼法,忽必烈一辈子都在努力推行汉化,也同样看重汉家礼法,而嫡长子继承制也确实最契合汉家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