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高谈阔论的大臣们,安静如鸡。谁不知道“文举”当时的步履维艰,甚至连提出概念的人都死了。
没有人发表议论,秦左相和常右相适时表态,同时陈述“文举”的必要性。仲辽阔认真听着两位权臣的分析,不时点头。
仲封山和余下朝臣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山呼明君,拥护“文举”。
于是,蒙尘的“文举”被抬出来,亮瞎了很多人的眼睛。
伯仲国的文举,由支撑起一国文治的两大权臣——秦左相和常右相做出题人和考官,试卷分为卷一和卷二,考生拿到的题目随机,录用者为前十名。
文举一出,不能靠武举当官或出名的百姓,纷纷支持。由于是第一届,初作尝试的仲辽阔以及两位丞相都不清楚未来会如何发展。
这就苦了两位丞相。
自文举的初步实施举措出台后,两位丞相就多了很多“跟班”。除了正常的随从和手下,还有很多是准备报考文举的百姓。他们对秦左相和常右相亦步亦趋,琢磨两人的喜好,估测两人出题的方向,以及分析两人